黄帝内经》分《灵枢(shū)》和《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他三部分别为黄帝的《难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的《神农本草经》。

今天来聊一聊其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是中医哲学最重要的概念;“应象”两个字,其中“应”是对应的意思,“象”是现象的意思;“大论”就是重点谈论的意思。

这一篇也就是以“阴阳”为核心,将天地万物的所有现象,和人体生命形象一一对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是天地宇宙的大道;《周易》中的名句“一阴一阳之谓道”,指的也是阴阳就是“道”。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阴阳是万事万物的纲领,是所有变化的来源。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生长和死亡的根本,是主宰万物生息的大本营,所以治病一定要遵从“阴阳”这一根本。

2.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䐜(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2.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䐜(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气积聚于上面,就成了天;阴气积聚于下,就成了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主导“静”,阳主导“动”,动有“躁动”的意思;阳主“生发”,阴主“收藏”。

阳化气,阴成形:“阳”能化生“气”,“阴”能构成形体。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到极点就会生热,热到极点就会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可以生成“浊阴”,热气可以产生“清阳”。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清气在下面,如果得不到上升,就会产生不消化的腹泻病。

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浊阴在上,如果不能下降,就会生“胃脘(wǎn)涨满”病。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就是违反了阴阳运动的规律,违背了正常情况,导致发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còu)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fǔ)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这里的“浊”是厚重的意思。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地气蒸发,上升成为云;天气凝聚下降,就成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雨出自“地气”,是地气蒸发上升而生成的;云出自“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从上窍,眼耳口鼻出来;“浊阴”从下窍,二阴出来。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之气从皮肤出来,浊阴之气向内注入五脏六腑,起着提供营养的作用。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之气充实于四肢,使得四肢有了正常温度;浊阴之气回归于六腑,吃进去的营养就能够被吸收,将糟粕排出体外。

4.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4.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水为阴,火为阳:水属于“阴”,火属于“阳”。

阳为气,阴为味:气属于“阳”,味属于“阴”;这里的“气”是指食物的四气,也就是寒,热,温,凉。

味归形,形归气:“归”有回归,滋生的意思,饮食五味回归于“形体”,滋生“形体”;形体又回归于“气”,滋生“气”;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

气归精,精归化:“气”回归于“精”,滋养“精”;“精”又回归于“化”;“化”是变化,转化的意思。

精食气,形食味:“食”是供养的意思,“精”供养了“气”,形体供养了味道。

化生精,气生形:化育生成“精”,“气”生成形体。

味伤形,气伤精:如果饮食不当,五味就会伤害形体;食物之“气”也会伤害到“精”。

精化为气,气伤于味:“精”可以化为“气”,“气”可以伤害五味。

饮食五味不恰当,食物之“气”不仅会伤害身体,而且也会反过来伤害食物的味道。

味,形,气,精,化分别指食物的“味道,形状,能量,精华,转化”;依次作用于人体,使得人体产生相应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阴阳应象大论”篇告诉我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现象可以与自然界的“阴阳,四时,五形”的消长变化现象相感应,相通应。

天地之阴阳与人身之阴阳,所有现象都是相互对应,相互感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