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在层峦叠翠、溪水清澈的山乡,偌大的“百草园”里,四季生长着水灵灵的蕨菜、黄灿灿的金针、鲜嫩嫩的竹笋、绿油油的鱼醒草……洗净后,或凉拌、或清炒、或做汤……风水轮流转,“百草园”中的野菜渐渐演变为餐桌“新宠”,“农家乐”成了深巷的“好酒”,吃腻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后的人们,开始寻觅那淡淡的苦涩与清香,成了一种饮食时尚。正应了那句“没钱的时候在家里吃野菜,有钱的时候到餐馆去吃野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百草”制作成乡村“百味”,由来久远。“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早在《诗经》中就有描绘青年女子在灿烂的春光里采集野菜的场景。孔子也说过,“饭素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由于蔬菜以绿叶菜、果品、菇类、菌类、植物油为原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以及少量的脂肪和糖类,营养丰富,入口生津,味道鲜美,食而不腻。无论是御膳房内的“斋戒”素馔,还是大乘佛教的吃素如蔬、民间百姓的粗菜淡饭,均在质朴的菜蔬食物中,蕴含着陶冶性情、升华灵魂的雅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都知道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却不晓得他还是一个精通烹饪的专家。一次,他就地取材,用竹笋蕨菜等亲自下厨掌勺,做了一桌丰盛的佳宴,吃得宾客们“扪腹便便”,赞美不已。他用白菜、萝卜、蕃芋、芋艿等家常菜蔬制作的甜羹,当时在江浙一带争相仿效。放翁到了晚年,自种蔬菜,基本吃素。之所以这样,他认为“从来简俭是家风”,也“可使胸中无愧作,一餐美敌紫驼峰”。尤其嗜食荠菜,常常吃得不肯罢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作家汪曾祺也有这样一段轶事:有一次路过钓鱼台国宾馆发现墙外长有野菜,极肥嫩,便两眼发光,忍不住摘了些装进书包。门卫过来查问,“你干什么?”逼得汪老拿出野菜请门卫查看才作罢。一位淡泊名利老文人对野菜的偏爱可见一斑。

把“百草”制作成食府“百味”,可健身疗疾。百草采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是大自然的精髓之一,不仅能够丰富餐桌,也是防病治病的良药。荠菜清肝明目、中和脾胃、止血降压;蒲公英清热解毒,是糖尿病的佐餐佳肴;蕨菜则清热、利尿、益气、养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楼梦》第六十回还详细介绍了寄生在松根上的茯苓的滋补作用:“……昨儿有粤东官儿来拜,送了上等两小篓子茯苓霜(茯苓磨浆晒成的白粉——笔者注)。……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单取了这茯苓的精液和了药,不知怎么弄出这怪俊的白霜儿来。说第一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补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百草”制作成食府“百味”,因为有了文人雅士的参与,便留下许多千古美谈。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来到厦门一家素菜馆,席间上了一道素菜:一半是用面筋块堆成奶白色的半月形,另一半是用香菇组成深黑色的半月形,当归调味做汤,冬笋焖熟配料,造型成园状,盛在大碗中,像半轮月影沉于江底。郭老望菜生情,“半月沉江”四个字脱口而出,众人齐声称妙。大才子的诗意菜名因此闻名遐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独有偶,电视剧《还珠格格》曾演绎过一个著名的民间传说:当年乾隆孤身一人下江南,忘了带钱,只好向一农家讨食,农家原本生计窘迫,只能端出一碗米饭和一碗菠菜烩豆腐。乾隆肚饥,食之有味,对这道菜赞不绝口。问及菜名,农妇信口诌了个“红嘴绿鹦哥,金镶白玉板”。从此,这道普通的农家菜便有了一个俏丽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妈妈”关于“赤练蛇”的故事让你“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民间关于“饮料有色素、动物有激素、植物有毒素”的传言让你觉着饮食之危,每每应酬,不敢伸出筷子。从“百草园”到乡村“百味”,把“百草”制作成“百味”,用不登大雅之堂的野菜,创新“药食同源”、“食疗食补”的理念,可以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追求生态的要求,唱起了绿色环保、品质时尚的“健康歌”。

原载:“淡竹山房”公众号

转载:《时代中国》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