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经有个段子,大意是说建议蔚小理合并,然后让李斌做CEO、李想做产品经理、何小鹏做物业主管

虽然措辞有点刻薄,但也直接道出了三人的不同特长。李斌长于布局、李想长于产品、何小鹏长于……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目前蔚小理的格局与现状也基本沿着这一定位各自奔走。蔚来布局最广,而理想的产品则在过去一年实现了款款爆款的连杀。

如果说李小龙是互联网时代最后一位无出其右的产品宗师,那么李想,可能就是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第一位产品大家。

理想赢在常识

作为半个汽车迷,孔二老师一度无法接受理想的增程式方案,至今这也让自己爱恨交加。

但当孔二老师明白很多人所谓的梳理观点,无非是重新整理偏见后,也就是渐渐接受了李想这套看似并不理想但又生逢其时的技术整合。

物理学家凯萨·伊达尔戈曾用原子理论剖析汽车:一辆完整兰博基尼的价值,是一堆完整兰博基尼零件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这说明,其中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各个元素,而在于让元素排列组合的那套秩序

同理,单拆理想的各个元素并无什么特殊之处,增程、屏幕、沙发、冰箱……但这些平平无奇的元素经过一番崭新的秩序重构,就成为似乎独树一帜的门类领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话说,日光底下无新事,一切都是对旧元素的新组合。

这也便是产品经理的工作所在。

几年前,李想曾经说业内同行都想不明白特斯拉究竟赢在了哪里,明明大家的产品要比特斯拉更大、更好、更优质。

如今,很多同行估计也想不明白理想究竟赢在了哪里。

李小龙曾说最好的产品就应该像汽车,用完即走,人们的汽车大约有90%以上的时间都是闲置的,但又不得不用。

但现在,汽车品牌并不满足于用完即走,所谓的“最好产品”也在被重新定义,车企们都希望用户能用完不走,在车里能待多久就待多久,所以理想那句“移动的家”也开诚布公的表露出这样的野心与贪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真正的问题和痛点在于,人为什么要待在车里?中国人是没有家吗?

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李斌曾说自己会经常研究星巴克,甚至他也经常安利有关星巴克的商业书籍。一个造车的为什么要研究一个卖咖啡的?

因为星巴克的创始人透露过自己的成功心得,那就是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卖咖啡,而是以咖啡为载体,为人们创造一个除了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

我想,这兴许就是蔚来、理想在市场表现中远远优于小鹏的原因所在。小鹏本质上还是对传统汽车在性能层面的延伸,而蔚来和理想则是对“第三空间”的挖掘,只不过方式方法不同。

记得特斯拉刚刚面世时,最令人们惊艳的便是其狂拽酷炫的“鸥翼门”,在马斯克的传记他曾透露过这一设计的初衷,并非是为了博人眼球,而是他觉得传统的后排开门方式不利于放置婴儿座椅。

是的,改变世界的从不是什么奇思妙想,而是对常识的尊重

无论是特斯拉的成功,还是理想的畅销,其实都赢在常识。

人格权的产品化

正如前文所说,理想的种种配置单独来看都稀松平常。而其却大获成功,再一次揭示了一个人们常常不以为然的真理——这世上原来就没有什么神话,所谓的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学家也曾道出:绝不要停止探索,因为其目的是回到起点,重新认识

那我们就来看看,李想究竟是重新认识了哪些常识?

核心词:第三空间。

人们为什么需要第三空间?或者说,中国消费者为什么需要第三条空间?

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伦理,使得我们每个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与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处于一种粘稠状态,没有边界与距离,每个人看似是自己的主人,实际上所能自主支配的时间与意志少之又少。

而真正优秀的产品,并不是要以功能为思考起点,而是从源头就要关注失望、不满、愤怒等一切负面情绪,能消除负面情绪的功能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功能。

试想,电动车带来的负面情绪有什么?里程焦虑。蔚来的消除方法是换电,而理想的消除方法是增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进一步看,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人们的负面情绪是什么?在旧有模式中,车企对用户的定位是无非是一个驾驶者和乘坐者,说通俗点,传统车企只是把用户当成一个开车的。所以一切的功能优化,基本都是以好开和加速为主。

但这只于车仅仅是车而言。当如今汽车的边界得到了多元场景,用户便不再只是一个开车的,也是一个享受者、娱乐者、休闲者……以及对家人朋友提供丰富体验的创造者。

当用户只是一个开车的,自然用完即走。而当用户具备了更多身份与能力,那么便是爱不释“车”。

而要实现这些,便要为用户营造一个具有自主支配力和自由性的第三空间。中国用户在日常对种种边界被他人频繁侵犯和打扰所不满,对自身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被频繁剥夺而愤怒,所以那些从不赶顾客离桌、也从不粘着顾客问东问西的店铺总能人满为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人们的生活空间、工作空间乃至卧室空间都总被各种各样的不可抗力拼命挤压,接近窒息的状态便迫切的需要另一个独立的空间来行使自己所亟需的各项权利。

这也便是汽车产品的新价值与新使命。

汽车如何能让不同的权利行使,人们就会选择不同的汽车行驶

许知远曾评价微信创造了一种有别于地理意义的新型移民,人们将整个生活信息、交易方式、学习能力、商业娱乐、情感表达、社交活动……都从现实空间移到微信这个虚拟空间。

而随着汽车的智能化时代到来,汽车空间也具备了这样的“移民”功能。这也就让车企以汽车为载体,打造分门别类的第三空间成为可能。

所以,星巴克、海底捞、迪士尼、理想汽车等看似不同行业的企业,在本质上的成功逻辑都是一样的。那便是塑造一个尊重常识的第三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要用一个词概括,那便是将人格权产品化,即让产品填补了人们在其他地方所缺失或被剥夺的各种人格权。例如都说国人喜欢大车,深层次的原因并非大家爱慕虚荣,而是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总会被他人“矮化”。当外界施加的否定越多,人们就越需要外物来获取自我肯定。

也正是因为“人格权产品化”,所以除了理想汽车的大卖之外,MPV品类这两年也在中国大行其道。两者尽管赛道不同,但成功的原理都是对“人格权产品化”的殊途同归。

优秀的产品经理都是心理学专家,伟大的产品经理则是人性和社会学大师。李想看到了人们在别处的不理想,知道人们迫切需要一个用于承载自我的理想新空间。李想当然还称不上伟大,但能行至此幽微之处,也能算是发现了汽车价值的新大陆。

作为一个新品牌,也只有发现新大陆,而不是与传统车企去抢老路,才能有机会活着登陆。

近期

账号介绍

孔二老师:咨询公司创始人,资深科技营销人【专注科技、营销等领域】。前奥美创意总监,熟谙重大事件策划,虎 嗅 、钛媒体、网易等多家内容平台热门作者,推出营销专业理论“营销七象”。爆文《贾跃亭怒沉百宝箱》《刘强东的开学第一课》等多篇科技点评获得500万+阅读, 被全网推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