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人选择一座城,是信任;一座城遇到优秀的人,是幸运。如果青春有一种颜色,那一定是踔厉奋进铸就的中国红,一定是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诠释的苏州红!”

2月19日,苏州用隽永和动容的诗意笔触撰写了《致青年学子的一封信》。公开信发表后,立刻在广大青年和各行各业的人才间泛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情感涟漪。醉人的春风中,一艘艘兰舟划过碧水;纤尘不染的灯塔工厂里,一台台机器人挥斥方遒。古韵今风的苏州在绘就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的壮阔宏图中,以说到做到的雄浑笔力挥毫泼墨着“人到苏州必有为”的精彩华章。

觅诗情、泊江南、礼贤能、创未来。包括青年才俊在内的优秀人才梯队,是苏州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中流砥柱,也是苏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作出引领示范的强大智力保障。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把握“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内涵,同时认真落实全市融合发展大会要求并加快打造人才集聚平台、加快建设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

第54期苏州圆桌思享汇诚邀各路嘉宾,就如何在这个历史性的重要关口扎实推进独具特色的人才战略发表真知灼见,共话人才强国战略下的“苏州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才毕集,根基牢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如今的苏州人才总量高达343万,占到了全市1270多万常住人口的1/4。343万人才中又有1/10(34万)属于高层次人才。

2.4万亿元GDP、近乎完整的产业链尤其是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井喷,正作为不断扩大的人才蓄水池而在苏州招才引智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2022年,苏州有效高企数同比猛增20.7%,突破了1.3万家,数量仅次于北京、深圳和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视苏州为就业首选之地。

“我们全力推动名城名校融合发展。目前C9高校全部在苏州实现重大布局,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跃升。苏州借力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倾力做好各类人才‘引育留用’大文章,‘人到苏州必有为’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苏州市委党建办副主任、人才办副主任郭静在为本期苏州圆桌思享汇致辞时表示,人才在苏州创新是有平台的、创业是有机会的、创造是有回报的。苏州科学规划环太湖科创圈和吴淞江科创带建设,一体推进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尖端人才、创投机构等创新要素从世界各地朝苏州聚集,碰撞出了新的科技火花与产业浪潮。“产业在沿江转型,创新在城区集聚,苏州未来的发展格局愈发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凯认为打开视野后的苏州应在大格局中吸引优质人才。

复旦大学教授姚凯,是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也是上海市人才理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作为本期圆桌思享汇邀请的重量级嘉宾,姚凯对苏州“引育留用”各类人才的整体架构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苏州应该打开视野,在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的大格局中找准自身的定位,通过制定标准、协同治理、联合激励以及特事特办的灵活人才政策大力提升苏州的城市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来自五洲四海的优秀大脑。

“苏州不仅要引进优质的高校资源,更要密切跟踪高校落地后的产才效能。比如引进一所大学后,我们要仔细评估这所学校为苏州的产业培养了多少人才,在赋能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设上作出了多少实质贡献。”在强调精准评估产才效能的同时,姚凯还特别就苏州自主培养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作了阐述。“自主培养需要投入的资源非常大,见效速度也不快。但这关乎苏州创新力和吸引力的根基以及后劲,务必久久为功、踏踏实实。”

产教融合,主打生态

1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和格局性的重大变化。中国已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的第34名(2012年)一跃至2022年的第11名。相对应的是,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则从2012年的1万亿元猛增2.8倍至2021年的2.8万亿元,位列世界第二。中国研发人员数量更是高居全球榜首。

中国势不可挡的经济增长和如火如荼的产业升级不仅离不开高层次的研发人才,也同样对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工提出了质量与数量缺一不可的严苛要求。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昔日的“状元之乡”和现在的“院士之城”,崇文重教的苏州一直在这个时代课题上寻道求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衔接融合。

“职业教育的课程一定要与苏州产业发展相契合,要用数字化技术和管理方式推动紧随产业升级的课堂革命。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强化校企联动,深入推进校地结合。确保学校的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对应合作的企业,争取每个专业的每名学生都能被企业看中。”

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苏州开放大学校长温贻芳认为,职业院校的专业集群一定得和苏州产业创新集群紧密衔接直至融为一体。

对于温贻芳产学用一体化的观点,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华意刚非常赞同。在华意刚看来,不单单是职教体系,整个苏州的高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都应服务于融合发展这个总目标。

“我们正起草支持全市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相关文件,希望从党建铸魂育人、成果创新转化、布局优化完善和学科优势锻造等方面推出具体举措,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以产教融合推动‘四链’融合,打造新时代名城育名校、名校润名城的苏州样板。”华意刚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新的深层内涵早已超越产业自身。

技术和理念的迭代创新,始终是政界、产业界、学术界以及金融界等社会体系全方位“化学反应”的硕果。高质量发展的苏州深知要想吸引人才并鼓励创新,必须打造出一个个能够承载高价值信息和宝贵资产的创新生态平台。于是2022年10月,苏州科技商学院应运而生。这是“创新苏州”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的新起点。

立足苏州、面向长三角的苏州科技商学院由苏州市政府设立,主要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面向苏州全市的科技领军人才企业、拟上市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创始人,以及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和国资创投机构高管招生。苏州科技商学院一期班有60名学员。不同领域内精英学员的思维与资源的碰撞,让“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照亮了科技、人才与资本之间本就亲密无间的创新共识。

“一期班里有两位学员。一位是材料领域的专家,另一位是做苏州古城保护股权项目的民营企业家。他俩碰撞出一个新的项目——用新材料技术把固体废料改造成用于古建筑的零碳建材。到2023年底,预计产值可达一亿元。”

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张婷秀表示,继一期班之后,二期班也于今年2月25日开班。相比于一期班,二期班的“朋友圈”得到了全面升级。除了来自产业界的外,文化界、教育界等多领域的学员也陆续参与进来。

张婷秀相信,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苏州科技商学院这样的生态平台,来打造城市创新的大IP。“把这个IP塑造成创新合伙人,而苏州一定能够成为大家最可靠、最靠谱、最贴心的创新合伙人。”

资本青睐,服务周到

在“人到苏州必有为”工作品牌愈发锃亮的当下,苏州已经成为国内科创基金投资最活跃、资本和项目结合最好的城市之一。到今年2月10日,苏州在境内A股上市的公司总数已达201家,成为继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后,第五个拥有200家境内A股上市公司的城市。

从1993年苏州第一家上市公司诞生到2017年上市企业突破100家,苏州用了24年。而从100家到不久前突破200家,苏州仅用了短短5年时间。“资本在苏州能更容易找到创新项目,创新项目在苏州也能更便捷对接资本。”这已成为投资界的坚定共识。对此,苏州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朱巍感触良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2022年6月正式揭牌。

朱巍表示,2022年6月成立的苏州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尽管是一家年轻的新兴市属国有集团,但其成员企业长期以来都在国资、金融、财政和科技等不同条线服务于苏州的人才战略。通过苏州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整合,原本只服务于人才资本体系的架构已被成功改造成了一部贯穿人才引育全生命周期的强大机器。

“一位人才带着方案、技术和项目来到苏州,那么首先我们苏创投就会通过天使基金支持他。从过去数据看,每轮大概估值在5千万元到2亿元之间,融资额在1千万左右。天使基金后紧接着就会跟上一个‘天使贷’,根据相关额度至少1:1来加以匹配。”

针对目前苏州人才招引机制还存在的一些盲点,立志做好人才项目在苏州落地的金融资本“店小二”的朱巍表示,“我们希望设立一支专项科创基金。这支基金导入的不光只有资本,而更多的则是产业化的市场资源,以及包括对于这些项目自身的治理结构,从而让相关项目的成功率成倍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A股上市公司的科技含金量非常高。

资本市场里的“苏州板块”,其日益壮大的治理秘诀何在?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飞总结出三点:

首先是抓好服务企业上市的工作。苏州全力挖掘相关人才企业和科技企业,择优置于上市企业后备库加以培育。同时发挥各部门的联动机制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助其轻装上阵。

其次是集聚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资源支持上市后备企业。比如说苏州47家金融机构成立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中心,全力满足企业创新的融资需求。

“第三是我们大力支持股权投资机构。目前,在中基协备案登记的苏州各类基金已达到2400支。”

到2025年,苏州要力争实现境内外上市公司逾300家,千亿市值上市公司累计要达到5家以上,在中基协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要超过7000亿元,所有新上市公司里基金的参与率达到80%之上,从而全力推动资本市场“苏州板块”从做大数量向做优质量转变。

海归闪光,政策给力

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目前国际环境的深刻演变使得构筑优质人才体系变得前所未有之迫切。然而正是如此,无锡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徐军海则坚持认为,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苏州的人才战略同样要围绕“开放”二字做文章。

“苏州要充分发挥和借助新型举国体制的巨大优势构筑优质人才体系,同时,苏州要创造一切条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团队来配置苏州的智力资源。”徐军海表示。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对苏州来说可谓正当其时。4.36万亿元的规上工业总产值中有52.5%是高新技术产业所创造的。后者吸纳着包括留学归国人员在内的源源不断的四海英俊。统计显示,苏州留学归国人员已超过了5.9万人,约占全省1/4。在苏州全市2000多名姑苏领军人才中,有海外背景的占4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徐军海看来,苏州一定要以开放与包容的胸怀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人才。

近年来,苏州致力打造“归国人才首选城市”,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和周到的服务,为海归人才营造起创新创业的优良环境和自立自强的圆梦舞台。比如苏州蛟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帆就是一位学成归国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黄帆团队主导研制的激光大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其激光光源被认证为世界上最亮的光源。

“雄厚的产业基础既为我们提供了完整的上下游配套,也为我们输送了亟需的科研人才。我们公司就吸引了不少海归博士。蛟视智能还拿了苏州市唯一一个非生物医药企业的最高奖项。苏州的营商和创新环境真是太棒了!一系列爱才亲商政策把我们照顾得太好了!”黄帆非常激动。

有许许多多优秀人才、科技企业,与黄帆和蛟视智能一道,选择落户苏州、扎根园区。毫无疑问,在竞争激烈的科技招商领域,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就是排在全国前列的。在园区引进的科技领军人才项目中,约有80%来自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形成了人才集聚和产业升级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在各抒己见的苏州圆桌思享汇论坛上,苏州工业园区科协主席、科创委副主任、科技招商中心主任肖诗滔就和到场嘉宾们分享了招才引智的“园区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工业园区是海归人才云集的高地之一。

“早在2006年,园区便成立了全国的第一家科技招商中心,专职高端人才的引进。2007年,我们在全省率先实施了科技领军人才的创新创业工程,每年都会围绕产业的发展遴选一批人才引领的好项目。如今,园区已开始从产业引领向更高的平台引领转型,通过苏州实验室、第三代半导体国创中心等科研生态体系去吸引更多的全球高端人才。”肖诗滔说。

“未来,苏州还将持续扩大便利政策供给,不断加码海归人才服务。聚焦人才安居乐业,提档升级人才乐居工程,实施‘留学人员创业园赋能工程’,在国际职业资格与职称资格比照认定等方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聚焦人才‘关键小事’,提供更为便利的档案托管服务,创新开发‘留创贷’金融产品服务,充分发挥苏州市留学人才协会的纽带作用,努力为广大海归人才提供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的专业周到服务。”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夏永华表示。

在招才引才方面出“暖招”,在企业培育方面出“实招”,在政策体系方面出“硬招”。选择苏州,就是选择更美好的未来。

全面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工作品牌的江南重镇,正以其非凡的魅力和磅礴的活力,奋力谱写人才强国战略的苏州新篇章。

我们,正在见证并创造历史!

文章来源自苏州新闻网,侵则删

联系方式

余老师:13388913238(微信同号)

邮 箱: bjkcbb@foxmail.com

更多大赛资讯搜索微信公众号(创业大赛指南)

了解更多的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资讯、创业政策补贴、高层次人才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