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在西津渡,再次读到2018年出版的《西津渡十八景诗书画印作品集》,特别令人感动。这本作品集,按姓氏笔画,收纳了全国艺术家、诗人、画家、制印高手83人的诗词艺术作品。所有的艺术创作,紧紧围绕历史上西津渡的文化景观展开,作品厚重,叹为观止。伯筠先生在《西津渡十八景》序言中说:

今天的西津渡,经过多年的保护整饬,修复的历史景观有了新的形象,重建的历史遗迹有了新的意蕴,尘封的历史故旧有了新的发现,我们可以从更广的视角、更新的境界去欣赏、去解读。

是的。镇江西津渡保护更新20多年,不仅仅是历史建筑的修旧如故,更重要的是西津渡已经成为千千万万游人观光赏景、休闲憩息的胜地。人家来了总要看一看、乐一乐;文人墨客也会发发思古之幽情,叙叙离愁别怨,相知相识相思之衷肠。西津渡不仅有古老的景观,如白塔晴云、江上救生、京畿晓发、西津晓渡,更有诸多在街区修复中重新凝聚的历史之眸,如蒜山怀古、云台胜境、一眼千年、闲田骚客、民国往事、鉴园春秋,等等。伯筠先生以为这些古景新观,至少可有十八处景观,值得流连忘返、慢慢欣赏,是游赏西津渡必到的打卡地。例如,小码头街的“白塔晴云”、云台山之巅的“云台胜境”、原英租界的“鉴园春秋”、京口救生会下的“尚清戏台”,还有五光十色的西津夜景“津渡流光”,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塔晴云 王勇胜 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义红船 王勇胜 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台胜境 郑为人 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鉴园春秋 陈立军 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玄铁擎天 李守农 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十三坡 陈立军 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尚清看戏 冯爱民 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蒜山怀古 林长俊 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帆入津 陈立军 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闲田骚客 郑为人 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津渡流光 郑为人 画

于是以《西津十八景》为题,邀请镇江的艺术家来西津渡采风,请诗人作诗、画人作画、篆刻家刻印、书法家挥笔洒墨,先后三年,最终成功举办西津十八景诗书画印展,这应该是镇江文艺界一大盛事,也是引导游人打卡休闲、憩息度假的时候,欣赏古渡之美的一个指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镇江多景诗社诗人为创作西津十八景诗词在西津渡采风

在浩瀚的中华艺术宝库中,书法艺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书法艺术和诗词歌赋、制印艺术更加精致雅润、源远流长,为历代文人墨客原真地留下许许多多传颂千古的佳作。它们的传承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弥足珍贵的瑰宝。

西津十八景,十八颗印,印文的“词儿”好,石材好、刻工好,印面干净整洁舒适流畅。我一直非常佩服篆刻家。他们不只刻工精到,而且善于用最简练、最生动、最贴切的印文,表达彼此的内心情怀。我们虽然无法和众多前辈篆刻家面对面讨论、交流,更无法测度他们在运刀制印时的所思所想,只能在读文赏印中,靠迁想妙得来体悟印人的苦心孤诣。印章艺术贵在,妙悟不在多言,这些看似闲章般的方方印文,浓于抒情中蕴含着丰厚的文学资源,比如吴宏昀的“白塔晴云”、“一眼千年”,王成斌的“大义红船”、“雅苑香雪”,杨镇刻“尚清看戏”,汤真洪刻“伯先悲歌”,翟志伟刻“鉴园春秋”,等等。这些印章的边款,都刻有伯筠先生十八景诗词中的一些精妙的诗句。因此,这一方方小小的印石,也是对西津渡历史文化的一种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宏昀刻《白塔晴云》、《一眼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成斌刻《大义红船》、《雅苑香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镇刻“尚清看戏”、汤真洪刻“伯先悲歌”、翟志伟刻“鉴园春秋”

中国的印章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起先它是身份的凭证,诸如皇帝的玉玺、各类官印乃至名章斋号等等。此外,早在先秦战国时期,就有一些“大吉”、“日利千万”类的吉语印,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明清两代,因为文人开始直接操刀治印,在表明身份的名章之外,出现了大量刻有诗词警句的闲章,虽只三言两语,却能抒情言志。观中国篆刻之所以能演进成为一种独立于书画之外的艺术形式,我以为与闲章的风靡密不可分。

我没有机会研究王成斌先生的书法艺术,但从他所制的印面上可以感觉到,成斌先生的书法一定大气、雄健,他把印纽、印款、印面三者当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艺术构思和创作。因此,欣赏先生的篆刻艺术特点是印面雄奇,印款古朴,印纽精巧。从他这几款作品可以看出,先生经营印面固属于游刃有余,构思巧妙,善用虚实,常出意外,不拘一格。具金石之苍茫,显铁笔之刚健,点画间隐隐然有风云雷电之形,故渊深雄奇,韵味无穷。在印纽制作上,形制多样,巧思百出,纹饰丰富,造型既古意盎然,又不乏现代元素,是雕刻艺术与印章艺术的结合。至于印款则因势而制,天真烂漫,不工而工,与印纽有机结合而相得益彰。吴宏昀先生的“一眼千年”、“云台胜境”、“南无观世音菩萨”造像印,“蒜山怀古”,“千帆入津”等,均运刀古朴,入手于碑而不限于碑,用意于帖而不泥于帖。贵在入而能出,用而能化,碑帖相融,巧拙相兼,所作骨气洞达,流走中见顿挫,挥洒中寓敛藏,放而不失,收而不促,大处能细,意见于法。高手也!笔底烟岚聚,翰墨出天趣,自见性情,故变化万方而耐人寻味。这么多高手云集一册,再不出精彩,真的成怪事了。

瑞洪先生的诗,有建设者的严谨,亦有诗性的情怀,有诗人的敏感,更多的是诗人的细腻和深沉。深厚的理论素养,使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理解深刻,因此,他的诗除了充满“书卷气”却更加充实而空灵。如《西津雅集记事》:

丁酉秋日,余以“西津十八景”为题,邀请多景楼诗社于文清、蒋光年、董国军等十八位诗人来西津渡采风。时近一月,雅集诗词楹联近三百首,此乃西津渡之文化盛事,亦是镇江诗词创作的一大盛事,特予记之。

西津秋日瓦蓝蓝,多景群贤细细参。

萧爽秋分诗若桂,云台白露品如岚。

香茶代酒酬骚客,雅士含情醉杏坛。

歌赋诗词三百韵,高吟古渡一千函。

置身于当下纷繁复杂的艺术环境,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也没有受浮躁之风的影响,他的创作是严肃认真的。他用东方人的情感与视角把西津古渡千年岁月流逝的记忆,高度浓缩在大自然的馈赠里。秋季本来就是大自然中最丰盛的季节,诗人们相聚一起,创作的灵感可想而知。加上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就是追求天人合一。梦即理想,西津古渡寄托乡情,代表渴望林泉之心,他的声音在秋日瓦蓝的万里晴空里回荡着历史记忆的同时,诗友们以香茶代酒,好似又一个“兰亭”雅集的开始,这一杯香茶,足以慰藉喧嚣尘世久已疲惫的心灵,无不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沉睡千年的记忆。“高吟古渡一千函”是什么概念?十八位诗人在近一个月的段时间里,沿着西津古渡的历史文脉始终都在寻找。寻找什么?寻找一种能够接通古今、连接东西方、接通天地人、心灵与脚步、心灵与生活的桥梁。用诗词歌赋、用万物化为半抽象的形式符号、用水墨淋漓的精致来描绘新时代不朽的经典。

镇江的多景诗社,是新中国最早的诗社之一,其中很多优秀的诗人,在国内诗坛非常活跃。西津十八景的诗词创作更是在他们最熟悉的土地上,西津渡的一街一巷、一山一园构成的美景,无不在诗词中信手拈来:如耿震的“白塔晴云”意境悠远:“昭关晴色老秋光,斑剥遗文沁晚凉。”“六朝山影吟边近,千古江声梦里长。”裴伟的“大义红船”诗言如画如史:“扬子江流古润城,红船飞驾蒜山青。”“风雨千年修义渡,仁慈七代历寒冰。”徐徐的“待渡遗风”几多愁思:“谁送天涯舟楫行,夕阳多为客边明。”董国军的“一眼千年”轻吟慢唱“山石崚嶒一径斜,几曾荒置几曾加。几帘酒旆灯迎客,几个霜风楫别家。”伯筠的“玄铁擎天”有一点空灵神秘:“铁柱玄光分秘色,丹炉灵火若虚无。”张涵宇的“五十三坡”有禅意:“觉路偕登终有引,慈航欲渡岂无舟。访贤善聚真知始,拾级心澄俗念休。”

丁小玲的“民国往事”写伯先路的今昔变迁,以一联“大旗变换层峦上,丽馆横斜梯径前”的神来之笔,道尽百年沧桑,更有“人物江山付管弦”作结,隽永如斯。张开的“伯先悲歌”,有浩然正气:“赤县沉沉云乱遮,将军仗剑海之涯。”更有对英烈早逝的悲思:“松风瑟瑟江潮急,犹带悲声拍岸沙。”“蒜山怀古”,可能是最能激发诗人们灵感的景观,诗集中这一景观的诗词有十多首,集中了国内许多著名诗人,如魏新河、陈仁德、杨启宇、陈仁德、李葆国等。蒜山上的算亭,蒜山下的杜秋娘塑像所寄托的汉唐故事,引发诗人无数遐想和幽思:“莽莽南徐,磨不尽,江流千尺。多少事,小山楼上,西风吹入。”“豪族三千俱有隙,雄师百万诚无敌。叹神州、身被虎狼争, 为看客。”“霜露冷,秋月白。遗迹在,游人集。尽凭轩指点,魏戈吴戟。”“瓜步渐平荒冢路,朱楼几易空王宅。”“铁锁能分吴与楚,世间难问田和宅。想津渡人去雪盈头,横长笛。”“自古双亭多少事,江流浩荡到如今!”吴蜀魏三国金钩铁马,尽在其中。“云台胜境”十八景之云台阁是西津渡最壮观之处,“银岭峰巅,更上层楼,纵览镇江。看江河映日,波光潋滟;城林皓月,澹泊流香。一水成湖,四山环碧,古渡西津入画廊!”“渡冷六朝烟水梦,城开万户杏花风。孙刘龙虎成空碧,吴楚江山映日红。”于文清,他是多景诗社社长,他的“云台胜境”登高望远,“云台高阁大江秋,独立银山最上头。一派烟光横荻港,数张帆影过瓜洲。”他预言西津十八景“新诗更继古风流。”

诗词歌赋是我们中国人永不可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酵,才有了越来越厚的优秀传统。实际上,谁都知道:即使是强悍的生命也只宜轻放,不可野蛮装卸,不可过度打压,不可反复冲撞,不可持久抑郁。这是基本常识。读瑞洪先生的诗让人颇觉新解而有深意,这是诗魂在时间长河的沉浮中搏击奋游的真实记录。我最近读了他多首诗词,在抒情与叙事的诗篇中都是有意象的空灵出现。但它们与诗意有机结合,前后连贯,容易解读。特别是其中冷峻的思考多了,对人生有了更多的体悟。我想指出的是,手法原是要跟着需要走的,发生变化也是自然。不过,在追求新奇、深奥的意象同时,还要考虑读者的感受力。诗的味道也只有读懂后,才能品尝到。如何在平易和崎岖中寻找平衡点,这是一门学问,伯筠先生依然还在探索过程中,但是他对西津渡的热爱已经融入血脉、深入骨髓,“浑厚、执着、无私”,灌注在他诗词的字里行间。人生的经历赋予诗人以灵感,能不能保持其纯洁性,则成了诗人需要用一辈子去完成的课题。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而已,供诸君共勉。

我们再回首读一读朱正伦先生的书法艺术,正伦先生算起来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了,当年我与恩师罗哲文先生领衔的中国当代古建学人第三届“兰亭”叙谈会在镇江召开,他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作为组委副主任委员、秘书长,我俩的交往应该比其他人多,我至今还保存着他当年送我的多幅书法作品。正伦先生一生主攻隶书,虽然篆隶楷行草都有涉足,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他的隶书,此书出手线条稳重、舒缓,结构宽博、端正。特别是他自己的刚正之气也渗透在他的书法字体之中。隶书技法看起来简单,但要真的写好还真的不容易,此书结构磅礴、富有阳刚之气,即书法有“筋骨”显现,这无不是人格气节的体现。他的章法也很独具特色。有评论家说,他打破了传统隶书行距紧、字距大的形式,采用拉大行距和字距,计白当黑,给人以空灵、虚静的审美感受。我非常赞成这一评说。他的作品取法两汉和清代隶书,以及汉简帛书的厚拙化入简牍的率意和章草的使转之中,还可以体味八大山人的意谓,奇正相倚,疏密错落。他的大胆变革早已成为自己的一种书写风格。早在公元前30年,西汉文学家、哲学家扬雄就鲜明地指出:“书,心画也”,“书可观而不可尽”。以书达言的文学作品,其文章内容人人可以看到,但文章表达的思想难以尽识,所以扬雄的观点便揭示了书法与书写主体之间的关系,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创作技巧和学识修养共同决定着书法的表达。做人是根,修养是水。任何书法艺术作品,都离不开人品的“定律”,这是千古之真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伯筠诗《西津雅集记事》 朱正伦 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伯筠诗《待渡遗风》 朱正伦 书

在轻灵舒缓的艺术氛围中,往往隐含着书法家心灵的律动,对人性复归于自然的呼唤。这是我每次阅读与欣赏正伦先生书法艺术的时候,总觉得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气格存在;空灵而又实在,冷隽但又舒展,稚拙而具天趣。他的书法艺术形式与内容配合得比较协调,豪迈挺拔之气,溢于言表;冷隽艰涩之处,深藏机锋。从线条的起落宕荡,架构横撑抗衡可以看出其内心深处的郁勃。所有这一切,都是借多年的学养和对人生透彻的分析。“耀文含质,推方履度”。正伦这么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让他的书法艺术早已引起国内外书界的注意。他为瑞洪先生诗作题写的这一幅书法作品,正好印证了他一生的书法艺术追求的完美融合。对于朱先生来讲,写字重在修身养性,涵养性灵,写出了悠然自在的心境,自然也将这份愉悦通过作品传递给了观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耿震诗《白塔晴云》贾玉书 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国军诗《一眼千年》 曹秉峰 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裴伟诗《大义红船》 郑为人 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徐诗《待渡遗风》 贾玉书 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伯筠诗《鉴园春秋》 于文清 书

耿震先生的《白塔晴云》贾玉书先生的书法、裴伟先生的《大义红船》郑为人先生的书法、董国军《一眼千年》曹秉峰的书法、张开先生的《大义红船》翟志伟书法、胡红林《待渡遗风》曹秉峰的书法、张涵宇《五十三坡》丁超先生的书法、张涛的《的五十三坡》吴宏昀先生的书法、祝瑞洪先生的《鉴园春秋》于文清先生的书法、陈顺平先生的《千帆入津》杨镇先生的书法、韩永军先生的《民国往事》蔡鹏飞先生的书法等等作品,均达到书法艺术与内容的完美组合,构建出诗性炅魂的多棱呈现。在这里,中国的汉字拥有太令人羡慕的神性了,不用去追问什么是神性,虚构神性、解释神性的意义。用一个神字旁即“示”字旁,诸神在矣。汉字到今天有神字旁的字还有100多个,那就是100多位活着的被日夜供奉的汉语中的神灵。记得很小的时候,就有长辈们讲创造汉字人不是商人、更不是科学家,而是一位神。“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乌羽、山川指掌而创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因此,汉字的产生就像圣经的诞生,乃是神迹。与西方不同,西方是文字说出圣经。汉字本身就是圣经。汉字不是文明工具,不是科学、知识,而是存在,汉字就是文明本身。正如海德格尔曾说:“如若人通过其语言栖居在存在之要求与召唤之中,那么我们欧洲人也许栖居在与东亚人完全不同的家中。”在汉语,文就是明。汉语直到今天依然保持着神性语言的诗意、象征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关系性、临界性。汉字的意义总是在词与词的上下文关系中变化,像极了太极图的阴阳关系。汉语的本性是易,但万不离其字。

收集入册的众多艺术家的书法、绘画、印章所有作品,无论是构思精巧、运笔线条流畅、还是碑帖相融,巧拙相兼,所有作品均骨气洞达,印面朴灿着艺术家的精髓所在。最难能可贵的是,众多绘画作品滋润俊秀,膏腴润泽,这些画作源于文人画,善用水墨,重用笔,重品味。特别是其中多幅写意,看似笔墨淡雅秀逸,用笔轻松随意,但于紧要处不乏精雕细琢,在云影雨色之中显得大气溟蒙,无论是建筑村舍,还是老树坡石,其笔墨是如此充实而洒脱:如陈立军的《五十三坡》、《鉴园春秋》、《千帆入津》、林长俊的《蒜山怀古》、《西津夜泊》、《银山初雪》、《西津古韵》、《雅范香雪》、郑为人的《云台胜境》、《古渡新韵》、《闲田骚客》、李拥军的《印象西津渡》、王勇胜的《待渡遗风》、李守农的《一眼千年》、《老街古韵》、《玉山大码头怀古》、《镇江博物馆》、殷才云的《西津古渡》。我们常说:艺术家的文化品质就是国家的品质,文化发展关系国家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恩格斯也早就指出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有品质的文化,才能成为进步的基点;成色不足、品质低劣的文化,却往往是心灵的枷锁,进步的桎梏。

多情应笑我未老先衰,举目四望,穿梭往来的男女长幼,皆亮莹莹一头乌发,着实令我好生羡慕,更怨时光不公,为何竟让众人皆黑我独白?恨不得喝令时光倒流,还我青春再少!自知许多事可以从头再来,唯人生不可,没有演练彩排的过程,简直容不得你去想是轰轰烈烈,抑或平平淡淡,匆匆里就过去了。孰料友人朝我意味深长地一笑:这有何难!随手撩起头顶梳拢齐整的乌发,露出齐茬茬白发根。原来如此,诸多乌发敢情为焗染所致,而非本来面貌。这就是人生,你理解不理解都一样。突然想起老子“知白守黑”之语,吾辈且不念其有何深意,只是俗而化之:“知白守白”。守白,何尝不是守住自己的纯真,守住自己的纯朴,守住自己的纯一。然当今世界,过于浮躁喧嚣,欲守住一点本真的东西,实在太难了!再难也得坚持守下去。“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吾辈自知自己的底气不足,不敢胡言造次。“结绳记事”,事是什么?《说文》:事,职也。职,记微也。段玉裁说过:“凡言职者,谓其善听也。故从耳。”记什么,听什么呢?微。什么是微?微,隐行也。微就是被藏匿的、隐蔽着的,需要记下来的,那就是诗意,就是“道”,文以载道。(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