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给孩子送被子,送进去就马上出来。”

“那也不行,没有提前预约,车和人都不能进。”

12月8日,刘倩出差青岛看望儿子时,在青岛理工大学门口保安那里吃了闭门羹。最终,她只能让儿子扫码租了一辆电动自行车,将其带来的过冬被子和食物带回宿舍。

疫情之前,除了少数名校以提前预约等方式开放,绝大多数高校是完全开放的。眼下,有的已悄悄打开一条缝,多数高校依然延续着疫情期间的管理政策。大学校门何时才能重新“打开”?这一话题频频引发热议。

“疫情期间装的门禁系统还在沿用”

中国青年报社联合问卷网一项有1001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无论学生还是市民,超九成受访者支持大学对社会公众开放。今年7月,教育部也发布通知,鼓励高等学校、高科技企业、制造企业等向社会开放参观,主动服务全民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部分高校不能随意进出

日前,记者实地走访了山东近十所高校,发现没有一所明确对公众开放,多采用刷脸、刷卡、登记等进出的方式。

12月11日14时左右,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北门,临近上课时间,进出人流量较大,人员进出时,都需要使用门禁系统。“疫情期间装上了这个门禁系统,一直用到现在。”保安对记者说。

山东艺术学院的校门也是刷脸通行。快递车可直接进入,外卖则需放置在门卫室窗台,学生自行领取。“如果有家长需要入校,给门卫报备一下就能进。”山东艺术学院的保卫人员刘健说,家属院中若有亲戚、朋友需要进门拜访,家属可直接到校门口领,也可以通过电话向门卫说明情况。校友需要入校处理问题,也可在门卫处报备后进入。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山东科技大学,学生和教职工进出同样需要刷脸,社会人员不得随意进出。

部分高校管控已明显松动

不过,即使是封闭管理,部分高校在校门管控上已经明显松动。有些高校虽未实现自由出入,但已不再大门“紧锁”。

“如果其他人想要进入学校,可以跟着学生进来,保安也不会管。”山东农业大学岱宗校区学生张艺说。此外,山东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也于今年10月23日上线预约进校系统。

青岛科技大学四方校区校门左右两侧均设有闸机,进出都要刷脸。12月10日下午,记者以探亲者的身份询问保安能否进入校园时,对方表示,“让学生出来接你吧。”

在青岛大学浮山校区,右侧行人通行的闸门,其中一个始终敞开着,尽管旁边有保安看守,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是从此道闸门进出,省去了刷脸步骤。记者也通过此闸门,顺利进入了校园。“现在不是很严,校外人员跟着学生进就可以,也可以开车进。”一名学生对记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大学一处门闸开着,行人可通行

一名保安印证了可以开车进学校的说法,“你进去找谁在这里登个记,车开进去之后,出来时根据停车时长收费。”记者注意到,在车行道门岗旁的桌子上,放置着一个进校情况登记本,访客需要填写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根据中国海洋大学校友会公众号显示,学校于今年3月份面向校友开放了免预约出入校园的权限。但是对于社会人员,并没有完全放开。12月10日下午,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一名带小孩的市民走到执勤保安处询问是否能进校看看时,保安不置可否,两人随后绕过刷脸的闸机走了进去。

“我前几天刚问过门卫,他说校外人员由在校生来接的情况下可以进入,社会车辆也是。”该校大四学生赵雪说,前几日她同学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带她妈妈进的学校。

相较于上述其他高校,山东财经大学的大门已经较大程度地“打开”。记者在山东财经大学舜耕校区发现,除了在校学生、教职工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进入校门,社会人员也可以通过刷身份证配合人脸识别进入学校,以此进行社会人员进学校的信息登记。记者致电山东财经大学舜耕校区校园治安管理处(校园110),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山财舜耕校区目前还没有明文要求完全开放,但是社会人员要入校的话,刷身份证即可。

“管控让校园更安全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打开”校门的高校受到了来自社会公众的压力。

“确实有市民通过12345热线,或到校门口当面表达希望校园开放。”刘健说,自2022年底以来,他们接到的12345投诉电话有七八个,大多是希望利用学校的操场、篮球场等进行体育锻炼。“但目前国家只是倡议学校对公众开放,没有文件硬性规定学校必须开放,学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开放。”

刘健认为,对于高校大门是否重新开放,大学也存在观望心理。文化东路上的学校有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警察学院等,这些学校基本保持一致。“如果一个学校开放了,其他学校也许会考虑打开校门,大家都在观望。”他说。

他个人倾向于维持现有的管理模式。“目前山艺门卫有20多人,比(疫情)之前增加了三分之一。虽然给门防管理人员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对于在校生来说,校园更安全了。之前完全放开时,还发生过社会人士进入校园,与校内同学打架的情况。”

山东师范大学的黄老师认为,现在进校比较方便,在校人员刷脸,校外人员有事可以直接联系相关校内人员进入。“校园要有秩序,学生要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毕竟不是公园,学校毕竟要为学生负责。”

也有学生在网上吐槽,校外人员到校就餐,会导致学生排队就餐时间更长;校外人员过多会扰乱校园正常秩序等。

山东财经大学舜耕校区一名学生则表示可以接受校园开放。“老人或者小孩以前一般都在操场玩,并不在教学区和宿舍区,所以在非学习时间进学校对我们影响不大。”

应考虑高校的公共价值

“不是一关门,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北京师范大学袁法周研究员说,封闭固然能降低风险,提高校园安全,但不考虑它的公共属性和公共价值,则不利于科研教学、人文交流和资源共享,与大学开放包容的精神相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大学李植副教授在知乎上说,学校是社会公器,是公众的大学,而不只是学校学生的大学,更不是学校管理层的大学。国外几乎没有哪个知名大学是被高墙大院围起来的。大多数学校都是开放式的,与社区融为一体,游客可以在“校园”里随意闲逛。很多为大学校园封闭管理辩护的人,总以“校园安全”为借口。好像校门开放,随意进出,就会有无数“坏人”进入校园搞破坏一样。其实,我们的社会总体上是很安全的,真正的坏人只是极少数。社会整体的违法犯罪率,以及社会治安情况,也不见得就比只有学生的校园差。校园开放,“外人”与学生之间的纠纷可能会多一些,但是只要把保安力量更多放到校园内,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都放在校门口,这些纠纷也都可以及时发现和制止。

青岛市民王勇也表示难以理解:“这不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吗?”

作为一名运动达人,他多年来保持着每周跑150公里至200公里的习惯。“疫情之前,我都是去大学操场上跑步,几点下班去都可以,很方便。”王勇回想起之前的情景很是感慨,“下了班周边好多居民都去操场上玩,跑步的、踢球的、暴走的,很热闹,也没影响到学生们学习。”

大学校门是否开放的讨论,也让中央民族大学研一学生小杨重新思考起大学的意义。“现代大学的起源就包含了开门办学、开放、共享等价值理念。开放才是大学和小学中学不一样的地方,很多人的开放、平等的理念,也是在大学时期建立起来的。”

袁法周表达了相同看法。“如果大学校门是关闭的,很难想象它的思想是开放、包容的,因此不仅要打开物理之门,更要打开心里的那道门。”

小杨也和身边同学探讨过这个问题。“我很欣慰,我的同学们都认为,‘好的大学没有围墙’。”她时常聊起本科期间曾享受过的半年多的“自由时光”,那个时候学校大门都是敞开的,他们经常去别的学校蹭课、蹭饭,与其他高校的学生交流颇多。

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高存玲就是走进大学校园“蹭课”的受益者。十多年前,他还在一家报社担任编辑。“当时深感知识匮乏和能力不足,就去旁听了青岛大学新闻学专业的新闻编辑课,受益匪浅。”他说,开放本应是大学天然的态度,大学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社会,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更大发挥。

山东社会科学研究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马俊乐对讨论关注已久,他认为关于高校校门是否应该恢复开放,不论是主管部门、专家学者还是普通民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共识——不管出于高校的公共属性、社会服务功能、兼容并包的思想导向等任何方面的考虑,高校校门是应该面向社会开放的。“在疫情前除了少数名校需要提前预约等方式有限开放,国内大多数高校是完全开放的。因此疫情后不开放,在理由上是站不住脚的。”他说。

校门“打开”还需精细化管理

大学校门应该“打开”,而如何解决大家担忧的安全和秩序问题,成为摆在大学管理者面前的一道治理考题,考验的是高校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开放校门无疑会增加管理成本,然而打开校门无论是对社会公众还是对大学本身都有莫大益处,大学值得为此付出一些成本。”高存玲说。他同时认为,校门常开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呵护。人们可以走进校园,但不能干扰教研。

李植认为,大学校园开放,同时也要为大学的责任解绑。校园开放后,可以由学校保卫部和属地警方共同维护校园秩序和安全,如果出现重大案件或者纠纷,应该交由警方解决,而不应让大学背锅。学校的责任减轻了,开放的意愿就会大一些。

在一波波对高校大门是否开放的持续讨论中,马俊乐敏锐地捕捉到了一种特殊的、被忽略的情绪。“这是疫情带来的‘后遗症’,体现在民众心理、高校治理等多个方面。例如,民众会更加重视教育,更加呼吁公平正义,更加珍视自由流动。同时,高校也将校园安全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趋于保守。”基于以上原因,他认为,不能指望主管部门一纸令下或高校360度大转弯,而是要由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逐步有序开放,精细化管理,以满足社会需求。(应受访者要求,刘倩、张艺、赵雪、刘健均为化名)

(大众新闻客户端 刘笑笑 贾涵宇 张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