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诗人的情感载体。读一首诗,我们往往能窥见诗人的内心世界:欢乐、悲伤、思乡之情、爱国之志……

李白的诗作情感浓烈夸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的诗顿挫,是他的生活态度和心胸,是家国天下。

而,王维的诗作却与众不同。

它是一幅幅山水画卷,没有浓墨重彩,只是淡然地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又一个静谧、宁和的世界。

比如这首《终南山》,读它仿佛跟随千年前的王维同游。

王维不急不徐,悠闲自得,好似世间就剩我和眼前的美景。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从剑门关进入秦岭山脉时,李白是拍手跺脚直接高呼:妈呀,这么高的山,人想上去恐怕难以上青天……天上肯定有鸟道,小鸟从那里横渡飞到峨嵋山顶端。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而王维含蓄内敛,他如同一位害羞的姑娘,轻轻牵着你的手慢慢去登山。

远远望去,满屏翠绿,都是秦岭山脉。

“近天都”把人的视觉纵向地引往天上,山高,有多高呢?高到天庭去了。

“海隅”是山脉广,山峰横向连绵数千公里,一眼望不到边,与东海遥遥相连。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跟随诗人的脚步,我们开始近距离接触太乙,走进秦岭。

这是王维的登山经历,是一路走来看到的风景。又是身处其中无以言语的感受。

还是王维禅悟的心理活动。

“合”“无”,如有似无,是白云与青霭难以捉摸的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山路回旋,登上高处转身回望刚走过的山路,远处白云顿时汇合成茫茫云海。

山中紫气朦胧,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身处其中,它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走了一路,也许有点小累,诗人坐在石头上小憩,回首看山间白云,云卷云舒,在空中来去自由,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你追我赶好不热闹。

阳光之下,峰峦叠翠,山霭苍苍,山荫飘起紫气,氤氲馨香,似真似幻,如痴如醉。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秦岭山势高大、地势也不同。一山之中,阴阳相伴,明暗不定,刚还是烈日当空,阳光灿烂。

突然一片云来了,瞬间晦暗不明,阴如黄昏,暗如黑夜,明如白昼。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的笔如同泰山直插云稍,切分阴阳,苍劲凛厉,又有虎虎生气。

而王维的笔多了几分宁静,少了李白的轻狂,杜甫的沉郁。

他不动声色,登上山顶,也许是高处,把视野转向山底,一览群山全貌。

在阳光白云遮照下,眼前的山川、平原、沟壑千变万化。

王维心中的愉悦,就像眼前的盛景,是欢喜。但是,他不溢于表,而是把这份爱意和赞叹深深藏在心底。

也许只有这样,才意味着他心底有寄托。

这是一种山与人的自然默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山中沟壑纵横,清泉怪石,苍松翠柏,奇花异草,鸟语花香……是百看不厌,值得驻足观赏,不愿离去。

可是,游山已久,又临近黄昏,暮色苍苍,一起游览早已人乏马困。

投宿只是时间上的暂停,休息后还要继续在山中遨游,观摩自然。

所以,诗人决定找个地方借住一晚。

他隔水询问樵夫,可否在家中借宿一宿?

王维看到的这位樵夫,也许是山中打柴准备回家的樵夫。也许是山中归隐的人。又或许是夜色朦胧的一个幻影。

但,它是王维内心的偶像。

这一句,实在是高妙。它收尾全诗。

樵夫有没有回答,想象空间留给了我们。就像杜牧笔下“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杏花村中的酒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俯视一切的心胸、是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是博大的境界。

“隔水问樵夫”是王维在半官半隐生活中,想要真正归隐的写照。在这秦岭山脉中,他找到了内心的归宿和真正的宁静。

两者都是诗人心中之志,都充满智慧和生活哲理,没有优劣,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