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5009字 | 阅读需11分钟

总统府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建筑,也是古都南京的地标。

史上曾有四次沿用“总统府”名称。第一次是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以此为总统府;第二次是1916年11月,江苏督军冯国璋在这里就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人们又习惯将督军署称作总统府;还有一次,是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在1948年4月“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5月,将国民政府改称总统府;另1949年1月21日,李宗仁出任中华民国代总统,这里仍称为总统府。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据近期考古发现,总统府位于六朝建康宫城的核心区域,其西北角就是宫城的华林苑;在总统府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又发现了宫城的城垣、御道、城壕、桥梁、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等诸多遗迹。

图1 总统府门楼(石中花/摄)

三省钧衡总督署

总统府在史书中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建筑群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

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朱元璋击败占据武汉的陈友谅,封其子陈理为归德侯。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收买人心,于明洪武元年(1368)下令陈理仍袭其父陈友谅的汉王封号,并在明朝宫殿西侧辟一幽静处为汉王府。

不久,陈理被贬至高丽充军。1377年,朱元璋又将这座王府赏给立有战功的养子沐英。沐英死后被追封为黔宁王,故又称黔宁王府。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其次子、汉王朱高煦在此二次设府,仍称汉王府,府内建有一精致的中式园林,取朱高煦名中一字将其称为煦园。1417年,朱高煦谋反被贬。此后,汉王府一度被闲置。

清兵入关,明朝灭亡。清朝两江地区(即今江苏、安徽、江西和上海等地),有“东南锁钥”“财赋重地”之称。清朝为统治南方,保证赋税收入,先后设立了治理南方数省的政权机构——江南总督署和两江总督署。两署均以此作为衙署。两江总督是该地区的最高长官,始设于康熙四年(1665),至宣统三年(1911)12月,历经百任,均由清廷重臣担任,为从一品或二品官。林则徐(实际未到任)、沈葆桢、刘坤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均任过两江总督。

图2总统府煦园(西花园)石舫

图3 两江总督署东、西辕门,分书“三省钧衡”“两江保障”

在总督署门前南广场,建有一座照壁,广场两侧分别建有东、西辕门,门楣上有清帝乾隆所书“三省钧衡”“两江保障”。清朝历史上著名的曹氏家族,因曹玺、曹寅得宠于清康熙帝玄烨,被封为江宁织造。清廷划两江总督署西南侧地块为江宁织造府。康熙帝六次南巡,有五次下榻在江宁织造府,遂有“行宫”之称。今天的大行宫即由此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

雍正朝,曹氏家族因开罪于清帝胤禛,江宁织造被废,家被抄没,织造府并入两江总督署。

乾隆八年(1743),乾隆帝弘历首次南巡。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迎“圣驾”,将原江宁织造府行宫进行大规模扩建。至乾隆十六年,行宫扩建工程始告完成,一时间,窗楹栋宇,鱼跃鸢飞,成为江南名胜。当时,南京流传一段佳句曰:

江南好,第一是行宫,辇路草长含晚碧,御街花嫩发春红,驻跸记乾隆。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为园中石舫匾额赐题“不系舟”。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沿长江东下攻克江宁(今南京),易名天京并定为国都。洪秀全自封天王,割据一方,与清朝政府分庭抗礼。天国在清两江总督署原址大兴土木,开始建造规模宏大的天朝宫殿(俗称“天王府”)。经数年的营造,天王府已是殿阙巍峨,金碧辉煌,方圆数里,太阳城、金龙城、金龙殿、大照壁、吹鼓亭、内宫、后花园等次第落成,可谓穷奢极欲。

1864年7月19日,清军攻破天京。湘军总督为毁除“僭越”之痕迹,下令焚烧天朝宫殿。只可惜,“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鸽飞”,仅存一石舫底座。

之后,曾国藩又上奏清廷,请求在太平天国天王府的废墟上重建两江总督署。清帝为彻底除去“长毛”之患,特准拨款。重建后的两江总督署,基本沿袭了太平军进占南京前的规模和规制。大门两侧复建东西辕门及照壁。此后又建了大堂、二堂等建筑,复建了东、西花园,重建了石舫、桐音馆、忘飞阁,夕佳楼、漪澜阁等。历任的两江总督又陆续建了一些房屋,如端方、张人骏建了西花厅及后院等,基本形成了今天的建筑格局。

清朝两江总督署一直延续到1911年武昌起义后。

图4太平天国天朝宫殿崇圣殿(英国传教士卡拉摩萨绘制)

孙中山肇建共和

1911年12月2日,以新军第九镇为主力的江浙联军光复南京。1911年12月29日,在原江苏咨议局,已光复的十七省代表经两轮投票,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乘坐上海路局沪宁专列前往南京,出席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下午5时许,孙中山一行到达南京下关车站,然后换乘小火车和马车,抵达原清两江总督署衙门,在大堂与海陆军代表及各省代表会代表、军民各界代表见面。孙中山就位后,各部人员行三鞠躬礼,各炮台鸣放礼炮二十一响。

孙中山就任大总统的仪程为:

1.奏军乐;

2.报告选举情况;

3.大总统宣誓;

4.代表致欢迎词,并致印绶;

5.总统盖印;

6.海陆军代表致颂辞;

7.大总统致答辞;

8.奏军乐。

图5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标准像

晚11时,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正式开始。大堂上并排斜挂着五色旗和十八星旗,两侧立柱上书有对联“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各省代表、各军将领、各界人士,各国领事及外宾,站立于两侧。孙中山身穿大总统礼服,笔直地站在大堂正中央,表情庄重而严肃。胡汉民立于左侧,黄兴、陈其美、徐绍桢立于右侧。

各省代表会代表景耀月向孙中山及出席典礼人员报告选举临时大总统的情形并致辞,之后,即请孙中山宣誓。

孙中山在大家的注目下,信步上前,将左手放在胸前,用带有广东口音的普通话大声朗读大总统誓辞: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宣誓毕,景耀月代表各省致颂词,汤尔和代表各省致欢迎辞,并向孙中山致授大总统印绶和玺绶。印文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立正躬身敬受后,立即启印加盖于《中华民国大总统就职宣言书》等文告之上。玺绶则佩戴在孙中山上装的左侧胸前。接着,由胡汉民代读《中华民国大总统就职宣言书》。徐绍桢代表陆、海军朗读颂词,愿孙大总统不负四万万国人之重托,统一中国,实现五族共和。颂毕,孙大总统致答词。

这时,位于南京北极阁、狮子山的炮台再次开炮21发,下关的军舰亦拉响了汽笛。隆隆的炮声,尖厉的汽笛声,在古城南京上空久久地回荡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政权诞生了。

就职仪式结束后,孙中山不顾疲劳,将宾客们——送到大堂外的天井。宾客都请孙中山留步。孙中山却微笑着说,国民是国家的主人,总统是人民的公仆,理应送到阶下。就这样,孙中山一直将客人送到辕门外,并一一握手道别。

1922年1月2日,孙中山即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出《改历改元通电》:“各省都督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各省代表团决议,由本总统颁行。”

1月2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发布了第一号公报,将《中华民国大总统就职宣言书》等文件全文公布。

同一天,在通过的《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华民国……采行总统制,不设国务总理,由大总统实际兼任行政首长,直接领导中央行政各部;大总统有统治全国、统率海陆军、任免部长、制定官制,以及对外宣战、媾和、缔约等权,大总统与参议院之关系,为同意权与复议权并行……

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组建了南京临时政府,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正如他所说:“予三十年如一日之恢复中华、创立民国之志,于斯竟成。"

图6 临时大总统办公室

孙大总统的办公室,就设在西花园的西花厅。在这里,孙中山全力实行了一系列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变革,如剪发辫、废缠足、改服饰、禁刑讯、改称呼、废跪拜、改“贱民”、禁鸦片等等,其核心就是革除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恶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道路。

4月3日,孙中山践诺解职,离开了总统府。孙中山在此工作、生活了94天。

北洋政权频更迭

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改其为留守府,任命黄兴为留守。数月的工夫,留守府也被迫取消,仍改为都督府,以原江苏都督程德全为都督。

在以后的十多年中,都督府中建筑依旧,但各路“豪杰”纷纷在此登场角逐,政权的更迭极为频繁。

图7北洋时期的总统府大堂

1913年6月,黄兴发起讨袁之役,在此设立讨袁军总司令部,结果兵败。湖北某报党人何海鸣自称讨袁军临时总司令,三度占领都督府并继续称之为讨袁军总司令部。

9月1日,辫帅张勋攻入南京,剿灭讨袁军,复称都督府,张自封江苏都督。

1913年12月,直系军阀冯国璋取张勋而代之,先任都督,继任将军、督军,再任副总统。

1917年,冯国璋“荣升”北上,推举江西督军李纯继任江苏督军。李纯在督军署自杀身亡后,另一军阀齐燮元又攫取督军之位,直至1924年。

同年9月,“齐卢之战”爆发。浙军卢永祥部开入南京,改督军署为宣抚使署。仅数月后,卢永祥又让位给实力强劲的对手、奉系军阀杨宇霆。这里遂称为江苏督办公署,杨任督办。

1925年秋,直系军阀孙传芳驱兵金陵,杨溃败而逃。孙即号称苏浙皖赣闽五省联军总司令,以此为总司令部。

1927年3月,北伐军兵临南京城下。军阀张宗昌为抗拒北伐军,在此设立了直鲁联军联合办事处。但这一机构只存在了不到10天。

3月23日,北伐军攻克南京,以此为国民革命军和北伐军总司令部,两司令部联署办公。

风云际会总统府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成立,以南京为首都。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在此成立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委员长。

图8 1929年12月落成的国民政府大门门楼

1927年9月,国民政府从原江苏省议会迁至此处,并以这一建筑群作为办公处。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准备实行“五院”制,辟国府东院为行政院,辟国府西院为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和主计处。

1929年12月,国民政府在原两江总督署大门原址上,新建了国民政府大门门楼,为典型的西式古典门廊式建筑,但也融入了诸多中式元素,如三座大门的“外圆内方”,顶部的镂空女墙等。

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1月31日,国民政府“移驻”洛阳。同年11月迁回。

1935年,在国民政府中轴线的最北端,又新建了文书局办公楼,此楼为“新民族风格”建筑形式。建成后,成为国民政府办公楼。时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因林森字子超,又称“子超楼”。

图9国民政府办公楼(子超楼)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上海战事再起。面对日军的攻势,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于11月16日启程,沿江西上。

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中,谭延闿、蒋介石、林森先后任国民政府主席,均以此地为办公处。谭延闿、宋子文、蒋介石、陈铭枢(代理)、孙科、汪精卫先后任行政院长;李济深、何应钦、朱培德、蒋介石、程潜先后任总参谋长。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被日军第16师团占为师团部。以国民政府大门为终点,举行了南京“入城式”,并在院内广场,日酋纷纷亮相祭告。

随后,伪维新政府行政院在此设立。汪精卫的伪国府成立后,为显示“正统”地位,欲以原国民政府府邸为伪中央政权办公处。但伪国旗遭日军枪击,汪精卫悻悻移往原考试院办公。这里只设立了监察院、立法院等机构。国府东院(原行政院)则成为伪交通部和铁道部。

1946年5月,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仍以此为国民政府府邸。国府东院辟为社会部、地政部、水利部和侨务委员会。西院则先后作为国民政府主计部、军令部和首都卫戍总司令部。

国共和谈的重心也由重庆迁至南京,中共代表团的驻地就设在国民政府东侧的梅园新村。以周恩来、董必武为首的中共和谈代表曾三次来到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张群、陈诚等人进行和谈。

1948年4—5月,蒋介石、李宗仁分别“当选”并就任“总统”、“副总统”,国民政府则改称为“总统府”。下辖六局:政务局、军务局、总务局、文书局、典礼局、印铸局。总统府各机构与蒋介石黄埔路官邸均有专线联系。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下野”,由李宗仁代理总统。

红旗插上总统府

1949年4月23日夜,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4月24日凌晨,解放军三野第35军104师312团官兵,在南京地下党和起义警察的带领下,占领总统府。至此,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总统府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先后成为江苏省人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的办公机构,以及各界人士活动的场所。今天,她作为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向世界展示近代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