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无锡是慈善高地,荡口更因义庄创办早、数量多而被誉为“江南第一义庄”,慈善传统悠久而厚重。12月8日,“江南义庄(慈善)文化研讨会”在无锡锡山区荡口古镇举办,该研讨会由锡山区荡口古镇管委会主办,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无锡市江南文化研究会、锡山区义庄文化研究会承办。与会的30余名专家学者主要来自无锡、苏州等地,有高校教师,也有当地学者、机关干部,与会者从不同角度梳理了江南慈善文化的缘起、发展、演进与特色,耙梳了史上世家望族的慈善传统,发掘包括义庄在内的慈善文化的价值意义,同时围绕《无锡慈善史》撰写和无锡慈善博物馆的建设进行了讨论,旨在更好传承江南优秀文脉,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会议在荡口举办,很有在地感,既具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江南文化播报》公众号将陆续发布研讨会的研讨文章。
明代华氏“役田”法的完善
任翌
江南财富地,自古以来赋役繁重。至明代嘉靖时期,因各种原因,导致民间社会田赋积逋严重。贫者因欠赋,只能将土地卖与豪富,但粮熟之时,豪富只管收成,不管赋税;本区图管赋的粮长等,既找不到田主,又不敢找豪富,只能自己填补,富户又不免沦为贫族,这就是王世贞所说的:“豪取其获而遗其赋。以责田主,度不给,则跳匿;长赋者不能迹田主所,又不敢问豪取赋,岁岁为代偿,不给则亦跳”(王世贞《延祥乡役田记》)。故,比逋赋更为严重的,是民间社会因之顿入贫困。当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时,如何寻找“良法”,既完成国家赋税缴纳,又能解困救乏,实现以民力解民困,明代华氏家族树立了一个完美的典型案例。
第一,“助役田”之设
延祥乡(荡口甘露周围)是华氏聚居的区域,很多华氏子弟因“积逋”而沦为贫族,甚至成为流民;而族内“长赋者”不得已代缴赋税问题也严重。为解决这个问题,明代华察在嘉靖时期首先在华氏家族内部倡为“役田”:
家及役者,出百亩之三亩;不及役者,五亩。进士不应役而稍优之,如役者,三亩;乡进士杀不及役者一。于是公之兄弟当出田共八百亩以先;诸华通出田二千四百亩,得米若干石,麦若干石,以岁助虚粮及收运之费。长赋者稍稍宽矣。(同上)
这是通过家族内部抱团的形式,共同分担“虚粮及收运之费”,完成应纳田赋,并阻止家族内部贫者卖田流徙、富者不堪重赋沦为贫民的情形发生。从功能上讲,“役田”主要是为完赋,但如果役田收益有盈余,则可继续购买扩充田产,可以“葺世墓、赡贫族,婚丧于是乎取给”(同上)。或云,“役田”主要是限于家族范围的济贫助困,然其“盖三十年而延祥之华,非有大故,毋废箸外徙者”,客观上亦利于民间社会稳定。
第二,“里役田”之创
华察设“役田”以助田赋之纳,从长远看,能否持续保持其正常运转,依然是个问题。其一,捐田者也存在子女成年成婚后的析产问题。其二,因自然灾害、家庭变故等诸多因素,富者渐落的情况,比贫者暴富的情况或更为多见。故此,华察去世后,“身后不无动摇,疏闻于朝,奉旨得世守焉。”(《中翰芝台华公志略》,华允诚重编《华氏传芳集》)“疏闻于朝”,是将族长意志绑定国家责任;“奉旨世守”,便是使“役田”之法具有法律效应。但还有一个问题存在,那就是:以“完赋”而言,“助役田”仅限于族内,并不及族外。故《芝台公志略》中就提到:
乡氓逋税,病在长赋者。有司责逋,按里甲追呼,复病在里甲。首倡捐金,更创“里役田”,于是,两役田相表里,而良法始无弊。
通过向乡里富户倡导捐钱,创设“里役田”,将华氏家族的“役田”之法推广开去,以保证一里一乡的赋税缴纳。这样,家族内的“役田”,与区图里甲之内的“役田”相互表里,可以保证本区域内的税赋,即所谓助役田,可以使“粮长无身家之累”;“里役田”之设,可以使“里长无催比之艰”。(按,明初洪武十四年的黄册制度,“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
但是,新的问题又随之出现。据《心谷公宗谱传》记载:
贫族谓,昔出田而今不任役,不能稍沾其惠,因群起而思败之。
这里或正关系到过去捐出田亩,今天无需任役,又沦为贫族者,觉得自己得不到任何实惠,所以想破坏此法。缘此,心谷公创“议设法”。
第三,“议设法”之创
心谷公所设“议设法”到底有哪些具体细则,因资料阙如,无法得知详细,但其要义,主要是“置义田以赡贫族,使之各沾升斗。终公之世,良法屹然不摇。”这是对上面提到的“助役田”“里役田”的补充法则。而在义田基础上,扩大规模,完善结构和管理机制,就形成义庄。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芝台华公,讳仲亨,字起光,号芝台,华察次子。生嘉靖乙亥,卒万历己亥。心谷华公,讳师召,字公保,号心谷。芝台公次子,华察之孙。生隆庆庚午,卒天启丙寅。
可见,从华察始设“助役田”,到“里役田”,再到“议设法”置义田,不断完善而终成“良法”。而祖孙三代不遗余力的努力,使良法从嘉隆时期,一直延至万历天启时期。所谓利国助民的“良法”,一是要有承继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二是同时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正如华氏三代所设此法。
清代本土学者黄卬认为:“以经济施于乡,有力者,当以为法。”即通过“有力者”,保障地方完赋,及保障农户之安于田亩,这是乡绅治理民间社会的良法。故到清代,无锡地区的义庄,呈爆发式增长,这便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作者简介
任翌,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有《社会转型时期的江南士族》《荡口古镇:人文浸润的水乡风情》等著作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