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二载(753),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长期漂泊流离之后,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他独自爬上敬亭山,触景生情,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独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借“一人一山”的无言之景,抒内心深重孤独无奈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人将眼前的美景与心灵孤寂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来“寂静”的境界。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群鸟高高飞翔而去,无影无踪,孤单云彩飘来飘去,自在悠闲。唯有他“独坐”在敬亭山上出神。前句的“尽”字,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后句“闲”字,表现了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越飘越远。看似写诗人长期“独坐”出神的形象,却烘托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前句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后句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独特喜爱。看似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却透出诗人寂寞凄凉的处境。而这种孤独和怀才不遇,也只能来到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诗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生动传神,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