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白崇禧逃到台湾后,抽空去拜访老友朱怀冰,谁知一进门,就听到朱怀冰在骂管家:“你放他进来干什么?不会说我不在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崇禧听到后,顿时怒不可遏,扭头就走,从此与朱怀冰绝交,再也没有踏入他家半步。

虎落平阳被犬欺,白崇禧从未像现在一样落魄与抑郁。尽管身份地位依然处于高位,可是他再也不能得到蒋介石的信任了,不仅如此,还要时时被特务们监视着。

那么,堂堂的“小诸葛”,曾经在国民党军队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防部长,为何会有今日呢?

这还要从国民党内部的分帮分派及白崇禧淮海战役中的不作为说起。

白崇禧出身于桂军,是新桂系的代表,他与李宗仁一道,对蒋介石构成了政治上的重大威胁。特别是解放战争后期,李宗仁成为代总统,这种形势更加的突出。

白崇禧在中原大战时就是反蒋的急先锋,虽然后来被蒋步步拉拢,职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可是他们面和心不和,心中各自打着小算盘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蒋介石对白崇禧是既利用,又防范,既爱惜其才华,又憎恨其只管自家门前雪,不顾他人瓦上霜的小家子气。

特别是在淮海战役最关键的时候,身为华中剿总司令的白崇禧竟然手握十万大军按兵不动,直接加速了国民党的灭亡。

也正因为此,在到达台湾之后,蒋介石专门嘱咐毛人凤,加强对白崇禧的监视,防止他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在台湾立足脚跟,守住这最后的希望,蒋介石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大行恐怖政策,不仅潜伏在台岛的地下党惨被屠戮,就连国民党内部也进行了大清洗。

在这种白色恐怖之下,国民党集团也是人人自危,生怕那天脑袋就没有了。

因此,朱怀冰视白崇禧为洪水猛兽,非常的不待见。他这种行为,于公上可以理解,但于私上确实有些不近人情。因为白崇禧曾经对他大加提携,有知遇之恩。

朱怀冰出生于湖北一个贫困家庭,但自幼聪明勤奋,考上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后到云南讲武堂任教,后来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师长,参加了国民党早期的一系列重要战役。

朱怀冰有才是有才,可是智商高情商低,他处理不好与上下级和同级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把蒋介石身边的高参几乎得罪了个遍。

耳旁风是最可怕的,这些高参天天在蒋介石面前说朱怀冰的坏话。蒋介石找了个理由,剥夺了朱怀冰的兵权,先后令他任湖北省民政厅长与南昌行营厅长。

战争年代,地方政务权力的重要性被大大稀释,朱怀冰自然懂得这个道理。

因此他对蒋介石的任命非常有意见,拖拖拉拉的不去上任不说,还到处发牢骚,说委员长不公平,说都是受了小人的蛊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听到了这些话,直接免除了朱怀冰的一切职务,并下令永不录用。白崇禧是个爱才的人,他知道朱怀冰有两把刷子,因此一直关注着他,等待着机会想助其东山再起。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面对日本鬼子的铁蹄,国家正是用人之际,白崇禧伺机向蒋介石保荐朱怀冰。老蒋这次做到了不计前嫌,安排朱怀冰担任第97军军长,即日起奔赴抗日前线。

朱怀冰在抗战初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在几次战斗中完成任务很出色,因此在1938年4月晋升了中将军衔,步入了军旅生涯的巅峰。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朱怀冰对蒋介石佩服的五体投地,成为他的忠实“马仔”。

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玩起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那一套。朱怀冰坚定支持蒋介石的命令,视八路军和新四军为眼中钉肉中刺,变着花样找麻烦,被称为“摩擦专家”。

1940年,朱怀冰竟然率军进攻八路军太行军区,结果被打了个灰头土脸,损失极为惨重。

蒋介石看朱怀冰这么不中用,气得就要再次下达“永不录用”的指示,关键时刻,还是白崇禧力挽狂澜,在蒋面前百般求情,最终保住了朱怀冰的乌纱帽。

不仅对朱怀冰本人,白崇禧还爱屋及乌,多次对其堂弟朱鼎卿,予以帮助和提携,让其担任湖北省主席、第三兵团司令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逢乱世,说白崇禧是朱家的大恩人,并不为过。可就是有着这样的交往历史,朱怀冰在到达台湾之后,依然对白崇禧冷若冰雪。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白崇禧此时处境的尴尬。

白崇禧从左拥右呼的大员,一下子变成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狗不理”,心理自然异常压抑。

他知道老相识朱怀冰就住在附近,几次三番想过去叙叙旧,可是每次管家都说他不在家。其实,这是朱怀冰故意让管家这么说的,因为他害怕白崇禧的处境牵连到自己。

直到这次,一个新管家刚接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白崇禧放了进来,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一幕。

就连曾经有恩于他的下属都对自己这样的态度,可想而知,白崇禧在台湾是多么的抑郁苦闷。这种情况下,白崇禧不是没有想过离开台湾,奈何蒋介石对他的监视太严,他也只好渐渐放弃了离开的念头。

1966年,白崇禧在台湾病逝。蒋介石得知后,心情极为复杂。葬礼上,他第一个献上了花圈,随后,几乎所有国民党官员都参加了他的葬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观两年后,朱怀冰的葬礼上,前来吊唁的也就那么几个人。说到底,这全得益于朱怀冰的人品和在国民党中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