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兄弟们想过这样一件事情没有?为什么身边会被各种各样的繁杂事务所包裹?

而我们每天都是在努力把千头万绪的事务捋出头绪和眉目。做这些事情究竟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意义,他们的意义何在?做人可不可以真正地躺平和摆烂?

而事实上,我们是生活在蜜罐中,早已忘记了甜是一种什么滋味。就像是这“化简去繁”与“大量冗余”的反复工作中,多像渺小的人类在熵增的世界中,试图抓住一些如细沙流过指尖的短暂美好。那么今天的摄影课程,瞳叔就分享一些别样的知识点,逆推出来的“永恒的”美好。

是的,这是一节摄影类目的艺术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冗余艺术

自从牛顿把宇宙想象成一个发条装置以来,人们就把机器视为一种精密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每个物件都为着一个目的存在,所以无论再怎么繁杂,也没有一个多余的元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难道能说一棵树是随意组织起来的吗?它并非用一片单独的大树叶子来充当树冠,而是用摇曳繁多的叶子来吸收阳光并与空气交换气体,风雨穿透树叶,哪怕是一半的树叶都被吹走也不会让这棵树受到伤害。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被吹走的叶子是多余的吗?

从“没有多余”到“大量冗余”,在威廉姆·斯莫克的书中《过去与现在》有过一些论述,是的,我们忽略的东西,并不是所有人都在忽略,那些善于思考的少数人群,正在这些冗余的零件中寻找到了宇宙万物运行的奥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然中的种子和蛋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在赋予艺术美感的大自然中寻找答案。虽然青蛙的孩子没有多少能存活下来,但他们依旧会生产足够多的卵来确保物种的延续,多余的卵则彼此关怀。周边的卵膜会被水中的鱼虫吃掉,会因为水质的恶化和干涸死去一部分,除去种种不可控的因素,总有一部分会存活下来,它们接下来就开启了小蝌蚪找妈妈之路。这样看来,以量取胜的丛林法则,确实让冗余的方式,产生出了物种繁衍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量取胜是否是大自然给出的答案?

蒲公英洒出许多会飞的种子,果树结出数卡车的水果,坚果树把它们的遗传种子胡乱扔在地上。

遇到风调雨顺的日子,这些种子中的一两颗就会生根发芽。这种繁育系统看起来十分浪费,用分母巨大的牺牲数量(数以万计)来提升分子的存活数量,这和人类的精子优胜劣汰何其相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余的设计在大自然中十分常见。

羽毛,鸟儿们并不是用一片帆状,而是用一排排重叠的扇形羽毛。

羽毛扇动空气以便飞翔,它们同时还隔离和遮蔽雨水,哪怕掉了六片或者八片羽毛,仍然不影响它们的飞翔,甚至剪短一点,仍然可以飞翔使用,只能驭风的功能性下降。

这如同牲畜与野兽的皮毛,乃至人们的毛发与眼睫,既能提供温暖,又能作为遮盖、防御和修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究竟是多余还是不可或缺?

鳞片,一种弯曲却坚硬的遮盖物。

瞳叔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自然界在适者生存的过程中,都选择了多余的方式,比如全身覆盖的坚硬鱼鳞,既发挥出保护的作用,又实现了活动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想象一下,如果鱼身体外面就生长一块巨大的鳞甲,像乌龟那样(当然海龟就是这种状态),自我保护能力肯定是增强了,那么代价就是失去灵活性,那么海洋的广阔又怎么任其遨游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冗余是一门艺术,大自然的启示让我们也学会了把种子散播在风中。

比如铺天盖地的垃圾海报(图例是瞳叔工作室以前发放的招生海报,已做了高斯模糊打码处理,因为我们今天只讲课,不软广),当投放到街头行人及社交群中,100份中有30人阅读,30人中有10人回应,10人中有3人成为目标客户,那么这种市场投放就是成功的。

在战场上,大型铅弹、地雷等其他武器也玩起了类似的百分比。其目的不是要摧毁多少敌方有生力量,更重要的目的是拖延接触时间,拉出军事对垒的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究竟是借用大自然还是冗余艺术的特有趋势?

大量的冗余,在设计的语境中拥有更多让人兴奋的例子。

沐浴和淋浴用相同升的水来感受,前者单独享用与多人享用时感受截然不同。后者有些水压根不会淋到身上,但如果没有冗余的水量,享用时的畅快感受随之递减,因为冗余实现了保温和全覆盖。

人们将看似水的浪费运用到厕所马桶上,同样获得了高质量的清洁卫生的生活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生活到战争无处不在的冗余艺术。

用多余的方式,我们发现可以让坚硬的物体变得柔软起来。

鱼鳞状的武士盔甲,方便穿着者肢体的自由进攻,并能随意自由的穿脱。

装饰衣服的小亮片甚至可以把镜子切割成小圆片串接在一起穿在身上,由此让灯光聚焦的舞台上的自己闪耀光芒。

甚至连麻将席和房顶的瓦片,也是从鱼鳞那里获得的启发。一些易碎品的包装,将稻草、泡沫和报纸填满空间,即能实现防摔防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冗余中获取艺术的美好。

当投射出来的一道凌厉光线撞击到各种物体上后,这道被打碎成无数道的光线,明暗不再分明,人像唯美温软。

由此可见,当单一的数量变成冗余的数量后,其性质会由坚硬变得柔软,覆盖面也由狭义局促变得宽广包容。正所谓:一粒沙不是漠、一棵树不成林、一滴水不见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冗余艺术充彻到我们的人像作品。

冗余填充可以渲染和统一作品的基调。

每次瞳叔做摄影外拍活动的时候,当银杏树风来时落叶纷飞之时,所有的相机都咔咔咔的响成了一片。当烟雾放起时,大家全成了快门终结者。什么决定性瞬间啊,先连拍,回家再区分哪一张是决定性瞬间。当然是不挡脸的,飞的恰恰好的,氛围足足的。

放飞的气球和鸽子、飘零落叶、婚礼喷射的红纸、阳光下的泡沫、花海、藏幡、风马、夜晚灯火、灯笼、伞厂、青花瓷、千纸鹤、芦苇荡、森林、沙漠、干涸裂缝河床……繁复即规律、冗余即纯净。

艺术伟人 〔近现代〕齐白石 1864年—195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伟人 〔近现代〕齐白石 1864年—1957年

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湘潭。原名纯芝,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作为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先生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欲立艺者,先立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誉之一笑。

——齐白石

瞳叔一直认为,齐白石先生在艺术创作上,是充分运用了冗余这门手法,作品美到骨髓,深入人心。那么在这篇文的结束,就放四幅先生的画作,大家一起膜拜学习。

可以说,齐白石先生的画作,是在冗余繁复中创造出了生命的动人。

齐白石 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齐白石 作品

这一篇文章,瞳叔是作为艺修课给摄影学生们延展思考维度的,如果你明白了更多从前熟视无睹的元素价值,如冗余艺术,那么在今后的摄影创作中加以利用,你的作品就又多了一份价值,你的作品会因为这种思想,而产生出特有的深度。

加油吧,兄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