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浮针吗?

有别于传统针灸扎穴位、通经络,

小针刀针刺、切割病变的粘连组织,

浮针,扎的是皮下浅筋膜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皮下示意图(受访医生供图)

浮针进针后,

整个针体躺倒,

在皮下拨动扫散,

达到松肌肉、通血流,

消除软组织伤痛

甚至内科、妇科杂病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病、踝关节扭伤,以及头晕、头痛、面瘫、失眠、颞颌关节紊乱、慢性胃炎、痛经、漏尿、习惯性便秘等等。

 何志雄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志雄医生

两年多前,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东二环院区康复科负责人何志雄主治医师从省外引进浮针技术,目前已经让不少福州患者感受到“这根针”立竿见影的治痛效果。

针在浅层 功在深层

被浮针疗法打开新思路

近日,记者走进何志雄医生诊室,见到传说中的浮针。乍看之下,其外观就像一把修眼镜用的小螺丝刀,不锈钢针芯下段固定着硬塑料手柄,上段套着细软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浮针构造图(受访医生供图)

“施浮针的时候,要把针装进一个类似胰岛素笔的进针器里,往皮下的水平方向打。”何志雄介绍,待针体全部进到皮下浅筋膜层后,用手柄转动针体,即可通过浅筋膜层的带动效应,放松紧绷肌肉,大大缓解疼痛。而后,把不锈钢针抽出体外,留置软管在皮下一刻钟至数小时,还能增强疗效。

 用“小”浮针治“大”痛,福州这位医生太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用“小”浮针治“大”痛,福州这位医生太牛了!

“跟传统针灸和小针刀比,浮针的治疗理念也很不一样。”何志雄告诉记者,“浮针”不讲究穴位和经络,也不是“哪里痛扎哪里”,而是要根据痛点顺藤摸瓜,找到引起疼痛的病变肌肉来施针,即使对筋结、条索或板砖样硬块也不例外。“因为在浮针理论看来,筋结等病灶往往只是病理反应点,而且已经受损了,不应该再去伤它。”何志雄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志雄开展浮针治疗

对多数福州人来说,“浮针”还是新鲜事物,但何志雄相信好东西自己会“说话”。

两年来,不少疼痛患者在亲友口口相传的介绍下找到何志雄,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体验浮针。没想到扎几下就不痛了,并发症也好了。看着啧啧称奇的治愈患者,何志雄对这项技术也越来越有信心。他认识到,浮针施针位置与方式特殊,在不少情况下,起效比针灸和小针刀更快,疗效也更好。

27岁的“IT男”小陈,出现颈肩背部疼痛、发僵3年多,白天总感觉胸闷、气短,夜间经常被憋醒,每晚正常睡眠不到两小时。他到其他医院做过多次针灸、推拿,症状仅稍稍缓解,且很快又复发。何志雄结合影像学等检查明确,小陈因长期久坐、姿势不良,引起颈肩胸背部肌肉紧张、僵硬,诱发上述一系列症状,甚至已形成脊柱胸椎段侧弯。经过9次浮针治疗,小陈所有症状消失,何志雄又叮嘱他纠正不良习惯、加强功能锻炼。目前一年半过去,小陈的症状未见复发。

68岁的葛依伯找到何志雄时,不仅“颈椎痛”,还饱受“头晕眼花”的折磨。每次头颈位改变幅度较大时,比如起床的瞬间,头晕更会加剧,有天旋地转感。在其他医院按照“耳石症”进行手法复位、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后,症状未明显缓解。何志雄判断病因是“颈源性眩晕”,予以颈部肌肉3次浮针治疗,葛依伯症状消除,神清气爽,特嘱家人送锦旗致谢。“颈椎前侧肌肉附近有大血管,传统针灸、针刀扎这里比较危险,这时,只扎浅浅皮下的浮针就派上用场了。”何志雄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给病人施浮针

上下求索 源头取经

将浮针技术引进我省

今年37岁的何志雄是泉州人,2012年从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毕业后,入职省二医院东二环康复科。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时刻怀揣的一颗医者仁心,驱使何志雄不断提升医术、拓宽诊疗视野,努力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治疗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志雄在义诊

工作以来,何志雄一边积累临床经验,娴熟开展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一边攻读母校针灸推拿系的在职研究生。他密切留意专业领域的新动向,寻找学习新知的项目和机会。

何志雄曾多次在省二医院的支持下,外出取经。“既然是取经,就要找这项技术的发明人或者代表性传承人,取最地道的经!”何志雄笃定地说。

渐渐地,许多城市有了他勤奋求学的身影。

在中医微创针法领域,2015年8月,何志雄赴张仲景的故乡河南南阳,跟师水针刀以及筋骨针法的发明人吴汉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手法正骨领域,2019年9月,何志雄赴广州参加骨盆旋移症和下肢整骨学习班,主讲人是“龙氏治脊疗法”传承人王廷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志雄向龙氏治脊疗法传承人王廷臣老师学习手法正骨领域的新技术

在运动康复领域,为给患者制定更好的功能康复训练计划,2016年7月,何志雄赴泉州参加普拉提功能训练师暨高级私教培训营,又于2021年4月,参加了深圳诺亚第运动康复学院举办的肩颈功能评估学习班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夏季,何志雄还作为我省唯一的康复保健医生代表,从省二医院被借调到国家射击队,服务备战韩国仁川亚运会和世界锦标赛的运动员们。3个月间,他为多位奥运冠军提供康复保健服务,做的主要是手法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浮针治疗颈椎病

何志雄与浮针结缘,发端于一名门诊病人的无心之说。“当时,他提到自己接受过浮针治疗,效果不错。”何志雄下班后立即上网了解,很快被浮针守正融新的中医理念深深吸引。

得知浮针发明人符仲华在北京浮针医学研究院开办了新一期的学习班,2021年6月,何志雄迫不及待地赴京参加。

学有所成后,何志雄将浮针技术引进省二医院。省二医院继而成为我省鲜有的开展浮针治疗的公立医疗机构。

选定方向 不断深耕

助力浮针医学向基层推广

记者在何志雄的诊室里,见到不少关于浮针的书籍。何志雄说,目前,他鼓励科室医生根据各自喜好,深研至少一门专长,比如传统针灸、小针刀、岐黄针法等,为患者提供多元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现在我的治疗就是以浮针为主,希望能填补我们省缺乏这个领域医生的现状。”何志雄说。

据何志雄介绍,“浮针”得名,一是因为施针后,整个针体在皮下波动,犹如浮在肌肉上;二是因为“浮针之父”名叫符仲华,“符”与“浮”谐音。符仲华教授、博导是中医针灸科出身,1996年发明浮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浮针研究所所长、中国针灸学会浮针专委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委会会长。“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当时所任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九五”科技成果,获2001年度“解放军医疗成果二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志雄与符仲华教授合影

“浮针疗法”问世后,经过2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一门学问,叫“浮针医学”。近年来,一些省外大医院,相继开设肌肉科,核心诊疗项目就是浮针。

何志雄说,自己也有志在浮针治疗领域不断深耕,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跟进理论学习。何志雄介绍,如同捏住手指中端,末端会觉得痛一样,浮针理论认为,人体的肌筋膜疼痛常常是局部肌肉病理性紧张,使穿行在该肌肉间的血管受压,造成相关组织缺血、缺氧所致。这些状态在浮针医学中有专有名词来表述。例如,紧绷的肌肉叫“患肌”“第一现场”,是“浮针”寻找的进针区或靶点;患者主诉部位常常是“第二现场”,也就是“嫌疑肌”;拨动皮下浮针的动作,叫“扫散”。类似的理念还有很多,何志雄说,浮针治疗领域是一个“大世界”。

二是精准实施诊疗。何志雄举例,常打游戏的人大拇指外侧患上腱鞘炎,小针刀松解的是大拇指痛处,浮针扎的却是牵拉大拇指的小臂肌肉;产后女性明明是腰疼,经评估若是腹压不足所致,浮针扎的主要是腹部。“明确诊断后找准患肌,一般扎1到3针浮针就好了。”何志雄说。此外,何志雄还训练自己进针快速、只扎皮下最浅层,让患者的针感也不痛。

三是挖掘新的优势病种。“浮针的适应症非常广。”何志雄说,两年多来,自己已运用浮针治疗了内外科不少急慢性病症,其中以颈肩腰腿痛的居多,还有顽固性面瘫、耳鸣、久咳、漏尿、痛经、习惯性便秘等顽疾。前阵子,他治疗了一名输尿管结石患者,患者腰部酸痛、小腹胀痛、小便不易排出,不愿动手术。何志雄予以浮针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很快解除,上厕所时,发现结石排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浮针医治范围示意图

去年,何志雄为精进医术,还多次前往由优秀浮针专家团队组成的全国浮针临床教学示范点跟师学习,包括江西吉安、云南香格里拉、山东威海。同年10月,他顺利通过在南京举行的浮针段位赛考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志雄与符仲华教授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志雄下基层推广浮针技术

一位医生能看的病人毕竟有限,目前何志雄也不忘参加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向我省的基层医生介绍神奇的浮针疗法。他说:“希望这种简便廉验的治痛技术能飞入千家万户,护佑更多老百姓!”

病人送锦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病人送锦旗

个人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志雄

省二医院东二环院区康复科负责人

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

曾担任国家射击队随队队医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委员

福建省体育与卫生健康融合协会理事

福建省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委员

来,结识省二医院的“少壮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结识省二医院的“少壮派”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科室齐全、中西医人才辈出,不仅有国医大师杨春波,全国名中医杜建、李灿东、肖定远等老一辈专家,还有一批承上启下的医生“少壮派”。这些后起之秀个个身怀绝技,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粉丝”。

福州晚报和省二医院联手,推出“来结识省二医院的‘少壮派’”栏目,在系列报道中介绍省二医院各个科室的中青年骨干,阐述他们的“医”路历程、行医理念和拿手绝活,敬请市民关注福州晚报微信公众号后续报道。

记者 朱丹华 通讯员 伍世军(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