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有个被忽略的细节:黛玉教香菱学诗时,她出乎意料地将王维放在首位,李白反而在其后。

照常理来看,李白豪放不羁,杜甫忧国忧民,二者都志向高远。理应放在首位才对。

然而,黛玉此举背后必有深意。

黛玉此举并非有误,而是当时情形下,她在传授香菱处世之道。

众所周知,李白被誉为天才,杜甫则是地才,而王维则堪称人才,他的诗风平和自然,最为贴近生活。

黛玉选择王维为首,意在帮助香菱在大观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处世之道,以此平衡孤苦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王维的诗究竟有何魔力?竟能让黛玉如此。

就连苏轼的得意门生晁补之,宁舍弃苏轼潇洒豪迈风格,转而以其为榜样,甚至不惜“洗稿”王维佳句,如: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这种影响,恐怕不仅只有晁补之一人吧!

王维的诗句,那些看似不着痕迹,却是一句句佛家偈语。

初读时只觉其美,如清泉流淌,沁人心脾;再读时则深感其韵,如陈酒回甘,愈品愈醇;再细细品时,仿佛智者低语,令人心旷神怡。

尤其是他这首《终南别业》,堪称其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作。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席卷大唐,长安城沦陷,玄宗携玉环在逃。

乱局之中,王维亦被迫出任伪职。

然而,战乱平定之后,这段历史,险让王维命丧黄泉。

幸而,在被俘期间他诵示好友裴迪,带出一首《凝碧池》,字里行间是对天子、朝廷的思念。

加之其弟削籍为他求情,王维终得赦免。

经此一难,王维对职场彻底失望,他转身投佛,寄情于山水。

760年,他达到仕途巅峰,担任尚书右丞,但当他抬头望去,前路却显得孤寂而空旷。

曾经引领他的张九龄、挚友孟浩然和王昌龄,均驾鹤而去。

就连那些他素来厌恶的李林甫和杨国忠,也已不在人间;

甚至连那个飘逸不羁的李白,也杳无音信。

岁月无情,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容颜,更偷走了王维身边的朋友和敌人。

正是在这样的孤独与失落中,王维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他彻底活成了自己,一个超脱尘世的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这句话道出王维的人生智慧:与其强求不可得,不如洒脱地释怀。

“好道”中的“道”,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道教之道,而是经历了人生坎坷磨难后,寻得的心灵栖息地。

他年少成名,一曲《郁轮袍》便赢得玉真公主的青睐,从而出任太乐丞,频繁出入歧王府,风光一时无两。

然而,好景不长。因手下违反规定,表演了天子专享的舞蹈,王维受到牵连,被贬为济州参军。

在济州度过五个春秋,好不容易盼到提拔的机会,却又遭命运捉弄,再度被贬,远赴凉州担任河西节度幕判官。这一去,又是三年。

王维,成名早,醒悟似乎也比其他人早些。

重返长安时,王维已年近四十,此时他内心已逐渐淡泊名利,不再痴迷于官场的纷争。

与其强求那些虚浮的荣华富贵,不如放下执念,寻找内心的安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王维回到长安后,于朝堂之外觅得一方净土——蓝田辋川别业。自此,他过上了半官半隐的悠然生活。

在辋川,山林葱郁,湖光潋滟,溪流潺潺,谷深幽静,其间点缀着数座雅致的馆舍。

王维有事则上朝履职,无事则闲坐林间,与山水为伴,与日月共清欢。

雨中山果悄然落下,草间虫儿轻吟浅唱。这在他眼里妙趣横生,虽无人分享,但并不妨碍他内心的欢愉。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孤独的享受与对自然的热爱。

俗话说,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对王维而言,孤独并非寂寞,乃至你我,又何尝不是如此?

与其在人群中强颜欢笑,不如在无人在意的地方,独守一份自在与宁静。

这正是王维的人生智慧,也是我们应该学会的生活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份佛系心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风雨磨砺所得。

王维一生曲折,饱受离别之痛。他虽出身显贵,却屡遭不幸,幼年丧父,中年丧妻丧子,挚友与母亲相继离世,留下他孤身一人。

然而,生活不会因个人的悲伤而停滞,更不会给你太多时间去沉沦,去随波逐流。

既已“行到水穷处”,王维已悟到“坐看云起时”。

被贬边塞,他目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陇西烽火,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历经坎坷,他终悟人生真谛:失去是常态,前行是宿命。

于是,他将辋川别业赠予寺院,专心修佛。

佛曰:勘破、放下、自在。

王维的心境已超越物喜己悲。

顾随先生对这句评价甚为精准:行非至水穷,到亦非悲哀;坐看非为云,见起亦非乐。不喜不悲,不嗔不怒,心如止水,自在宁静。

这种境界不仅拯救了王维,更赢得后人深深敬仰。

他以宁静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生活态度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在官场沉沉浮浮,做人做事始终小心翼翼,片刻不敢放松。

然而,在这片独属于我的天地里,能够彻底放松下来。人心不古,与其在险恶中挣扎,不如寄情于山水,享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正如隐逸诗人林逋所言:“人生贵适志耳,志之所适,方为吾贵。”

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内心的安宁与舒适才是人生的真谛。

王维早已勘破这一点,他的“佛系”并非厌世或逃避,而是对世事的大彻大悟。

他忠于内心,懂得取舍,敢于拒绝,是真正的智者。

孟子有云:“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王维的内心因此变得淡定从容,也使他的山水诗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继陶渊明、谢灵运之后,成为第三位山水田园诗大家。

苏东坡曾赞誉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淡然与李白、苏东坡截然不同。

他即使在江湖之远,也能将灵魂妥帖安放,在孤苦的独行路上发现山水田园的清新和谐之美。

世间虽不总如人意,但内心仍可保持淡然,将痛苦、寂寞和彷徨淡化,甚至在无人理解、无人倾诉时,依然不消沉。

在鲜花和掌声中,也能保持清醒,不迷失自我。

真正的佛系,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诱惑,将最喜欢的事做到极致,无关名利,无关得失。这才是真正的圆满。

王维,这位诗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对于你我而言,也当如此,拒绝浮躁,远离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读完这首诗,我恍然大悟,为何黛玉在教香菱学诗时,会首先选择王维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