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读书贵疑,不仅要在疑惑的地方停留,弄懂什么意思,而且还要在常人认为没有疑问的地方存疑,看是不是符合逻辑常识,是不是真的没什么问题。怀疑精神非常重要,起码可以让人以自己的眼光认识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庸庸碌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鉴于怀疑精神的独立性,可以塑造独立人格,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想限制人们的思想,禁止人们随便怀疑。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想当然存在的,而是有一种人为的痕迹。从政治体制到商品价格,都是社会化的产物,并不是地球上原原本本存在的。倘若对这些东西充满怀疑,深究其合理性和反常规的属性,就会发现很多社会运作的秘密。

读书可以破解疑问,但读书越多,疑问越多,就好像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很多,并不快乐一样。读书多的人产生的疑问也多,当然也更博学。他们并非那么乐观,而是保持了独立人格和思想,始终带有怀疑精神。而这种怀疑精神的培养着实不易,需要长期读书,观察,写作获得。在读书过程中,读者获得了间接经验,获得很多知识文化,却并不能全盘接受,有的可以吸收,没必要存疑,有的要反对,但并不能据此说明读者具备独立人格和精神,很可能读者认为的是片面的,是错的,需要具备全面认识,具备正确的眼光,有鉴别力。当读者读书多了,认知系统吸收的知识文化多了,就会发现以前的偏颇,进而纠正过来。也就是说,没多少文化水平的人认知水平低,可能看不懂一些理论著作,即便看了也会怀疑,说不理解,说作者写得不好看,在说错话。其实,只是读者自己认知水平低,并不是作者错了,而是读者错了。但并不能说怀疑精神是错的,而是怀疑始终存在,逐渐修正,让人保持独立思想,逐渐看清事物背后的真相。

学者著书立说的时候尤其需要怀疑精神,查找资料的时候,要有鉴别力,看资料的真假,还不能进入前人研究的窠套,要有自己的主见。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唯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破除疑问的时候,就是悟性提升的时候。很多资料并不是那么可靠,即便是被视为“二十四史”的史书也不是那么可靠,就更别提一些文化学者记录的东西了。史书往往带有统治阶级的偏见,文化学者似乎受到了感染,被当时的意识形态左右,也就不能据实记载和分析了。当然,他们也有认知限度,也会带有一定的偏见。后代学者分析他们的著作,就要带有怀疑精神,而不能受到他们思想的限制,也不能受到太多时代的限制以及意识形态的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问就是学问,不容半点虚假。倘若学者都成了沽名钓誉之徒,学会了“标题党”的风格,用或惊悚或搞笑的话题吸引人们的注意,岂不是成了“学术超人”“麻辣教授”?当然,在资本的运作下,很多学者抵挡不住资本的诱惑,纷纷“走穴”演讲,赚钱很多。他们似乎没有守住清贫的底线,没有守住学术操守,而是胡乱研究,只是为了吸引人,利用自身的名气赚钱。如此一来,他们的怀疑精神就用错了地方,甚至成了赚钱的手段。本来没必要怀疑的学术话题,在他们那里成了被怀疑的对象,甚至他们要重新写历史,重新解读孔子,重新解读《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等,算是一种学术创新,其实只不过从几种观念之间跳来跳去,却没有自己的发现和创新。但是,他们适应了市场需求,赚钱很多,也就成了名人。

本着怀疑精神来看,被世俗追捧的名人都有些缺陷,甚至根本不是什么名人,而是被资本和权力捧红的演员。名气越大,学术水平越低。因为学术并不是通俗的东西,需要创新,需要进步。而他们宣扬的学术都是通俗的东西,甚至是哗众取宠的东西,而不是学术通俗化的说法,更不是普及学术精神。因为普及学术精神就意味着普及怀疑精神,而主流意识形态并不喜欢怀疑精神,尤其是资本和权力系统不喜欢人们怀疑,只喜欢人们老老实实做顺民,最好变成不思不想的机器人。可是,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动物,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的特性。倘若人人都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就会变成跟着头羊走的绵羊。“头羊”走在大路上,他们也走在大路上;“头羊”掉进沟里,他们也会掉进沟里。“头羊”说走的路是对的,他们随声附和,说是对的;“头羊”说谁是坏蛋,他们就说谁是坏蛋;“头羊”说谁是好人,他们就说谁是好人。如此一来,他们失去了怀疑精神,就从人蜕变成不会思想的绵羊,也就成了任人宰割的动物。

人不能退化,需要具备怀疑精神,不仅读书、做学问有怀疑精神,而且看待周围的事物也要具备怀疑精神。看到政治体制的弊端,就要怀疑政治体制的由来,进而追溯到政治体制形成的过程,认识到政治体制是由统治阶级制定并长期形成的,旨在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保证阶级的稳定性,保证统治阶级源源不断获得财富。而普通人在政治体制之中基本上无所作为,只是被当成一个可以随时替换的个体,或者随时消失的个体,却并不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人们把自身的权力上交之后,统治阶级接受了权力,却垄断了权力和其他社会资源,就再也不会把权力分配给人们,而是独享,还要世袭。如此一来,政治体制就在权力的支配下形成了,似乎和老百姓关系不大。值得肯定的是,政治体制形成之后,老百姓失去了话语权,甚至被剥削,被压迫,也就不能发声了。至于商品的买卖,只要商人赚钱,没有触犯法律,没有违背公序良俗,就算是正常的,也被默许,甚至被提倡,被宣扬。只是,人们历来讨厌商人,但现在不一样了,全民皆商,社会风气反而不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怀疑一些事物,会让人“刨根问底”,也会让人变得聪明起来。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番话对于读书和处世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即便被认为正常的事情人们也应存疑,发现背后隐藏的道理和真相,也就看清世态人情以及人间冷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