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沉沉,法院办公室依旧亮着灯。一只手紧握着红色碳素笔,在厚厚的卷宗上勾画着,伏案忙碌的身影有些瘦小,案卷材料的翻动声与键盘的敲打声在夜色中此起彼伏。开庭一响槌、宣判一张纸,公正严明、一丝不苟,这是大家眼中的法官群像。守护公平正义的背后,离不开每位法官的细致与严谨。法官刘建莲用责任与担当,在法槌起落间弘扬正义,在调解中让为民司法更有温度,用行动诠释手握法度,心存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案尽心,用专业书写“正义”

2015年,刘建莲从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法院工作,目前在民事审判二庭负责审理商事纠纷、合同纠纷、侵权责任纠纷等民商事案件,除此之外,负责庭室日常管理和审判管理工作。

近年来,法院案件量呈“爆发式”增长,尤其民商事案件不断增加,面对人民群众与日俱增的诉讼需求,法官无时无刻不处于结案攻坚的紧张状态。民商事案件专业性强、标的大、类型多,对法官提出了更加专业、严格的考验。作为一名年轻法官,刘建莲迎难而上,刻苦钻研,多年来她不断充实审判知识,深挖总结案件背后的法律问题,努力实现“办理一案,精通一类”。

“多的时候一天要处理六七个案件,真是忙,像陀螺一样转。”这是刘建莲的工作常态。每天,她翻阅的卷宗数量和接待当事人很难统计出准确的数字。“有的案件案情清晰,卷宗可能只有几十页,但案情复杂的案件,卷宗至少上百页,甚至几百页。”刘建莲每天的庭审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天至少要开两至三个庭,期间,还要通过电话和未开庭双方当事人沟通,寻求共识,达成调解,争取在开庭前成功化解当事人纠纷。在开完庭后,针对当事人的困惑和反映的新案情、新证据进行解疑答惑。下班后,加班也成了工作常态,她需要对已开庭的案件再次梳理,开始撰写判决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办理一起标的金额高达9000多万元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时,双方当事人对工程款金额存在较大争议,被告答辩时表示争议金额还有2000多万元,矛盾不可调和。刘建莲找准案件争议点,耐心组织证据交换,充分查明款项事实,经过认真核对,双方争议金额缩小至800多万元。之后在撰写判决书中,她对争议款项进行逐笔分析,将30多页的判决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后,双方都服从判决,最终案结事了。

“群众利益无小事,起诉到法院对每一位当事人来说都不是小事,一定要‘锱铢必较’,要懂得换位思考,才能帮助当事人最快最彻底地实际解决纷争。”刘建莲说。

事事融情,用真情彰显“担当”

人民法院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化解矛盾、定分止争的第一线。“办案,要有‘如我在诉’为民意识。”一直以来,刘建莲始终认真地对待每一起案件,坚持做到公正裁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感谢您,您不仅仅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也树立了法官在我们老百姓心中的正义、高大形象……”去年5月,刘建莲收到了一封当事人的感谢信,这起执行异议案件中,当事人历经五年都未能收回200多万工程余款,案件审理中,刘建莲邀请执行法官到场参与调解,最终帮助当事人在短短三小时内达成调解并支付,同时解决了诉讼及执行两个案件。

“为人民群众主持公平正义的‘初心’,是我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刘建莲说,审判工作虽然繁重,但是能让第一次见面就争吵得面红耳赤的当事人最终握手言和;让初来法院无助委屈的农民工最终拿到自己应得的报酬;帮助遇到困难的企业成功渡过难关、企业职工当面向她感激时,这份获得感和满足感,让她深深地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

2021年入额至今,刘建莲受理商事案件千余件,办结近800件,所办案件改判率低、结案率高,结收案高于100%以上,近年来,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她用法槌敲出了依法平等保护市场经济主体的声音,用法治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事法律工作9年来,刘建莲始终怀揣着一颗对法律赤诚的心,恪尽职守,忠诚敬业、公正执法,用心办好每一起案件,以实际行动守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全媒体记者:董建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