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4年开始,中国航空工业根据中央部署,开展了大规模的航空三线建设。在秦岭的崇山峻岭中,坐落着〇一二基地。呼叫!呼叫!跟随代号〇一二,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现航空工业强度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5年4月12日,航空工业强度所(时称三机部六院十二所)在陕西耀县建立。建所初期,强度所优质完成了轰6、水轰5、运8、运10、歼8等型号强度验证任务。1993年,主体搬迁西安,揭开了发展的新篇章。目前,强度所形成了“一个总部、两个中心”的运行格局,总部位于西安,在阎良和上海浦东新区设有科研中心。

三原航空锻铸厂(现航空工业宏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设中的三原航空锻铸厂

1965年7月25日,由国营红旗机械厂(现中国航发西航)包建的三原航空锻铸厂(现航空工业宏远)破土动工。历经5个月的努力,工厂超额完成了三机部原定计划,建成临时库房560平方米、宿舍830平方米、食堂305平方米。1965年,建厂当年基本实现了“三通一平”,为1966年大规模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营中原宝石厂(现中航电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5年,由太原航空仪表厂援建的中原宝石厂(现中航电测)在陕西汉中安营扎寨。中航电测的创业者们挖地基、打土夯、盖厂房,创造了“当年搬迁、当年建厂、当年投产”的奇迹。同年9月15日,中原宝石厂正式创立,中国军工行业唯一的宝石轴承专业化企业诞生。2015年,为满足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需求,中航电测总部搬迁至西安。

国营液浮陀螺仪表厂(现航空工业华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建职工自制砖坯

1966年12月,第三机械工业部决定集中力量,在陕西省汉中地区南郑县境内山区建立国营液浮陀螺仪表厂(现航空工业华燕)。从1973年初开始,全厂职工用7个月的时间,完成挡土墙9.9立方米、排水沟3060米、铺设路面8547米、架设线路31581米、铸造铸铁水管2000多根。

航空工业千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60年代航空工业千山厂区

1969年4月7日,航空工业千山正式建厂。自创建以来,千山立足三线,边建设、边研制、边生产。1980年,航空工业千山自行研制的第一个航空机载产品FJ-1A飞行参数记录系统设计定型,填补了我国飞机疲劳监控测试和国内机载飞行参数记录器空白,标志着国产第一代飞参的诞生。

劲松机械厂(现航空工业陕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11月4日,劲松机械厂(现航空工业陕飞)在陕西汉中建立。老一辈航空人克服种种困难和考验,终于在1975年12月29日,将国产第一架中程中型运输机送上了蓝天,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中程中型运输机的历史。创建以来,陕飞已陆续研制出预警指挥、察打一体、对抗干扰、侦察医疗四类装备30余型特种飞机,被誉为“新中国特种飞机的摇篮”。

国营险峰机械厂(现航空工业陕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硬车间

1969年11月,三机部为解决当时航空主机、发动机企业生产制造难加工材料的难题,在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投建了国营险峰机械厂(现航空工业陕硬)。航空工业陕硬是目前为止中国航空工业以及陕西省内唯一一家集硬质合金制品、硬质合金刀具科研、生产和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工具企业。

国营东方仪器厂(现航空工业东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代初期,国营东方仪器厂(现航空工业东方)建厂。职工们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突击建设了5千米的上水干管,架设了内外临时输电线,并平整了135000平方米空地,为基建全面铺开打下良好基础。2005年,航空工业东方顺利实现整体搬迁,开启发展新阶段,形成了飞控、导航、北斗、捷联、陀螺仪表、微特电机及传感器等多领域发展。

国营群峰机械厂(现航空工业群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筑路工程现场

国营群峰机械厂(现航空工业群峰)创建于1970年10月,按照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工厂选址在陕西汉中市西北约25公里的牛头山下。工厂自1971年8月开始施工到1979年国家三线建设工作调整,共完成生产性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成锻造、铸造临时生产线投入使用。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航空人从祖国四面八方投身三线建设,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热潮,他们用青春书写的三线故事,会被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