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消费的角度看,一季度算是差强人意。

2023年消费者价格指数为0.2%,今年开门红,一、二个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升了0.7%。

这个数据,也只能算是在乐观中的保持谨慎。

因为离3%的计划水平差了不少,且出现了"穷游"的现象,消费额的增加与人流量不同比,人山人海,钱没多花,大众的消费降级了。到了三月,反而又是一个快速回落,同比只增长了0.1%,环比直下0.5%,这个数字太弱了。基本可以下结论,年内要实现3%的目标,只有主动制造通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一谈消费,谈的都是日常性消费,其实,日常性消费这种微小的波动,是化解不了什么产能的;大众缺少对未来就业与收入的预期,以旧换新,换家电,换房子,换什么也推动不了消费。

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手段是财政让利,下决心加发货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发的货币直奔收入主题,对企业实行减免税,而不是以旧换新,水利大投资,方向上还是投资拉动需求,会比较难,比较滞后,拉动的量级有限;还是要从分配上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企业需要产品升级,实现工程师红利,从而阻止中等收入群体返贫;财政的另一个方向上是提高社会保障机制,确切地说是补上长年的缺位,这本来就是中国式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成因,你不补上,永远也解决不了收入与增长不平衡的问题。

弱通胀与收入捆绑,企业修复了利润表后,扩大税基,最终回到财政,实现帕累托均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个方向上,现在已经很难做到了。

主要是财政太困难,有钱也不会减免税,更不会直接发钞,还是会去解地方财政之困,于是,简单的事变得复杂了。消费年变成了化债年。

另一个方向是提振大消费,激活楼市,这更难了。

楼市现在要应对的是崩盘,整体价格已经大降了25%,而且势头依然很猛。如果不能在30%左右的跌幅止住,那就不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了,那就要赶紧去了解一下,日本当年是怎么走出沉没的三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说,对房地产今年的走势可以相对乐观,物极必反,政策必须全力一搏。

如果说这几年政策之手试图阻止楼市衰退,彻底失灵;那么,当楼市回归市场后,政策一定会按市场的规律去解决市的问题,放弃人治的限制令。楼市最终是金融的表现,由货币的有效供应决定供求关系;动用货币工具,不存在什么软着陆、硬着陆的问题。

唯有在货币关系中,一、二线城市的房子有了保值特征,楼市才能真正稳住。

快了,期待楼市快点触底,因为再稳不住,就彻底放任吧,什么消费指数,工业指数、GDP指数,都不用看了。

中国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差距与反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