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民俗大节之一,时间为农历的五月初五,一般在夏季,多个多雨的季节,端午节前后出现下雨的概率也比较大。

七月半,也是传统节气之一,时间为农历的七月十五,是祭祖的日子,也被称为“中元节”,民间又把其称为“鬼节”。

关于端午节和七月十五,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不怕七月半鬼,就怕端午节水”,从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不害怕七月半时出现的“鬼”,却害怕端午节下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鬼”大家都知道是不存在的,但是,提起之后就会让人感到害怕,尤其是对于小朋友来说,简直是噩梦,不听话的时候,大人们也会用“鬼来了”来吓唬小孩,在不少人的心中,是不能提的一个字。

“鬼”都让人感到很害怕了,而端午节的“水”却比“鬼”还要感到害怕,这就说明了端午节下雨不好。

其实,“不怕七月半鬼,就怕端午节水”就是通过对比的手法,一层一层的递进,来表达端午节下雨的不好之处。

具体来说,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古人们相信阴气较重,尤其是夜晚十二点,传说中认为这是阴曹地府大开鬼门关的时刻,有在世亲人的,会寻求供奉和慰问,而无在世亲人的鬼魂会出来游荡。

在古时的时候,人们的思想比较束缚,认为鬼是死去人的灵魂,他们在阴间生活,对阳间的事物也产生影响,导致人们害怕鬼,担心会造成伤害(如今很多人都不相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鬼”都不怕了,为何害怕端午节下雨呢?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赛龙舟,如当天遇到降雨,一方面,会让水流变得湍急,增加赛龙舟的安全隐患,还可能造成视线模糊,影响比赛的进行。

另外一方面,人们是怀着开心的心情来观看赛龙舟,遇到了下雨天,会让人们感到失望和遗憾,也会影响到节日的氛围和人们开心的情绪。

从农谚的角度来说,在一些地方,人们认为端午节下雨是不吉利的,农谚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说法,当天无雨预示着一年的丰收。如果当天下雨了,庄稼收成可能受损,就不是丰收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说,在古时的时候,端午节前后还是小麦收获的时期,由于以前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收割小麦都是靠人工,需要进行割苗、晒麦、打麦(脱粒)等操作,收获时间持续比较久。

如果家里有5亩地,整个收获期下来,差不多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了,不像现在收麦这么简单,2-3天就搞定了。如果是收下来直接就卖湿麦的情况下,可能收获时间一天就结束了。

正是以前收获时间周期长,如果遇到端午节下雨,按照当时人们的观察,后续一段时间内,降雨天气依然较多,影响了人们的晾晒工作。

而刚收获的小麦,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晾晒,很容易出现发芽、发霉现象,一旦发芽、发霉严重,就不能再食用了(以前的小麦,基本上存起来自家食用居多)。

再加上以前种植小麦,本身产量就不高,一亩地500斤左右就已经算高产了,如果因为收获后一直没有好天气去晾晒,除了可能会饿肚子之外,农户自己心里也会有不甘。

因此,经过多年的观察之后,人们就发现端午节当天不能下雨,一旦下雨可能粮食就会发霉发芽,无法继续食用了,这就有了“就怕端午节水”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合上述内容,再来看“不怕七月半鬼,就怕端午节水”的说法,会有另外一种新的理解,那就是前者说的是死人(或不存在的事),而后者说的是现在的事,也就是关系着每个人的食物问题。

老话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一个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一个是填饱肚子的东西,如果是你,你会更害怕哪个呢?答案很明显,必定是后者了。

看到这,相信大家对于为何害怕端午下雨有了一定的答案,也理解了“不怕七月半鬼,就怕端午节水”的含义。

对此,你赞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