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新书对谈会,于5月11日在上海香港三联书店举行,作者沈刚围绕中国历史上的治理经验的主题,与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上海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戴勇斌作了精彩对谈,与嘉宾和读者们进行了一场深入而富有启发性的交流。
莅临活动的嘉宾有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陈鸣华、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姜复生、上海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汪耀华、上海香港三联书店董事总经理路培庆等沪港两地40多位专业人士。
在秦朝统一中国后,帝制治理的体系逐渐形成,并在动荡、溃败、重建的循环中曲折前进,直至清末迎来终结。纵观这两千年的历史,能否找到一条内在逻辑,来解释王朝的兴衰沉浮?《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试图找到一个答案。这本书创新性地以"组织运营"的视角回顾帝制中国2000年的治理变迁,以40余位最具代表性的君王为样本,将历代治理体系串联比较,从中寻求王朝兴衰沉浮的内在逻辑意义。读史明智,知古鉴今,为今日的组织管理者提供破除循环的新思路。
《兴亡》
作者
、历史作家、唐神传播创始人
沈刚
沈刚在对谈中分享了三点内容:一,为什么写作及《兴亡》主要线索,即中国帝制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以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法家方法论为统治策略的治理闭环;二,这种儒法国家的治理体系形成于秦汉,其来龙去脉及其曲折;三,秦汉帝国崩溃后,从国家治理体系的角度,分析为何魏晋南朝不能复兴帝国,而北朝隋唐后来居上。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陈鸣华
戴勇斌对沈刚所说的秦汉以来的帝国兴亡的解释提供两点说明,第一,根据学术界的研究,封建主义按照最广义的解释,是一种生产关系,实质是按照等级占有土地,而按照等级占有土地的经济关系是高度不稳定、充满矛盾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从积累、发展到大爆发,并形成长周期,这是秦汉以来帝国兴亡的根本原因。第二,塞外东西消长是帝国兴亡的重要原因,战国晚期以来,以大兴安岭为分界线,塞外分成东(东北)和西(蒙古高原)两块政治区域,这两块政治区域的关系和力量对比影响、甚至决定了整个中国的王朝兴衰。
两位嘉宾对中国历史上治理得失的深刻见解,为在场的每一位参与者带来了丰富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