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星辰中,有一颗名为“谷超豪星”的特殊行星,它是对一位伟大数学家的崇高致敬。谷超豪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现代中国第二代数学家代表人物,在当今核心数学前沿最活跃的三个分支——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及其交汇点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谷超豪曾说:“在我的生活里,数学是和诗一样让我喜欢的东西。”今天是谷超豪诞辰98年,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极不平凡的数学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杨振宁合作

成就中外学术合作佳话

1926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于浙江永嘉县城(今温州市区)。从小他就非常喜欢数学,他说:“我对数学的兴趣源于小学三年级接触到循环小数,数学要靠想象,这个无限的概念激发了我的想象能力,之后我便爱上了数学。”

1943年,谷超豪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在这里,他遇到了仰慕已久的数学大师苏步青。后来,他跟随苏步青一起前往复旦大学从事古典微分几何的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美关系逐渐解冻,中美学术交流开始恢复。1974年,杨振宁选定了谷超豪,以及以谷超豪为首的联合研究小组(其中包括一直致力于微分几何研究的胡和生)来共同参与规范场理论的相关研究。

在合作中,他很快发现,谷超豪不仅能够理解他所用的物理语言,也能使用便于物理学家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深奥的数学思想,仅用半天的功夫,就使杨振宁明白了他过去弄不清楚的一些数学问题。

更让杨振宁惊喜的是,几天后,谷超豪和胡和生就拿出了两项当时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之后,谷超豪和胡和生还为杨振宁解决了一系列其他问题,杨振宁对这次中外学术交流取得的成果非常满意。他们将成果整理为《规范场理论的若干问题》,并以谷超豪、杨振宁联合署名刊载在《中国科学》英文版和中文版上。

此次合作是国际顶尖物理学家与国内数学家之间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学术对话。杨振宁评价道:“如果能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学术动向,抓住问题之所在,国内的这种力量会很快发挥出来。”他还盛赞谷超豪“站在高山上往下看,看到了全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学成就爱情

诗歌丰富人生

数学在成就了谷超豪辉煌人生的同时,也成就了他的爱情与家庭。1950年8月,胡和生到浙江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苏步青。之后在不断接触中,谷超豪与这位小师妹熟悉并相恋。1957年,两人喜结连理,在数学征途上携手跋涉,成为人人称羡的数苑比翼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谷超豪与夫人胡和生

1980年,谷超豪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胡和生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谷先生欣然为妻子赋诗一首:“苦读寒窗夜,挑灯黎明前。几何得真传,物理试新篇。红妆不须理,秀色天然妍。学苑有令名,共庆艳阳天。”

赋诗确实是谷超豪的一大兴趣所在,他经常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数字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将科学与美完美地结合起来。

1986年,他在浙江舟山讲学时,写道:“昨辞匡庐今蓬莱,浪拍船舷夜不眠。曲面全凸形难变,线素双曲群可迁。晴空灿烂霞掩日,碧海苍茫水映天。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其中第二句讲的就是微分几何中的两个著名定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教60年带出9位院士

“可以向苏先生交账了”

在谷超豪扬名学界后,曾有人问其恩师苏步青如何评价他。其实苏步青不止一次表示“我的这个学生已经超过我了”,但他又说,“谷超豪只有一点没有超过老师,就是没有培养出像谷超豪似的学生来。”

对恩师这句话,谷超豪深感责任重大。他说:“我在好多地方不如苏先生,苏先生的这句话是在将我的军,要我好好培养学生。”

谷超豪教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能力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学得更快更广更深,对基础不够扎实或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帮助他们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如对1978年入学的研究生、后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洪家兴,谷超豪给他选择了难度较大的多元混合型方程作为论文题目,“在关键地方给予一定的指导,又让他在国际性学术讨论会上报告和学习新的东西,终于完成了质量很好的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谷超豪(右)等在谈论数学问题

谷超豪治学最注重“严”字。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穆穆教授回忆多年前即将参加有关“大气物理”的博士论文答辩时,导师谷超豪认为论文不错,却又叫他去大气物理研究所待半年再答辩,原因是“对大气物理的基础了解不够”。每每回想此事,他总说:“真应该谢谢老师的严格。”

谷超豪育人讲究全盘托出、毫无保留,每当他开拓一个新领域,就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于是他的学生们最终都成为独当一面的高手,使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成了一个数学“大门派”。

2012年6月24日,谷超豪因病逝世。在6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教出了9位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学生,已经“可以向苏先生交账了”。他一直期待把更多的年轻人带进数学这个奇妙的世界,正如诗中所写:“偏怜人间酷暑中,朝朝新蕾化新丛。笑倾骄阳不零落,抚育精英毋闲空。”

参考资料:

1.新华社.数苑从来思不停: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谷超豪

2.《文汇报》:谷超豪——人生的加减乘除

3.人民网科技.小行星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命名

4.“中国科学家”公众号.谷超豪:从教六十载,门徒九院士,“可以向苏先生交账了!”

5.“中国科学家”公众号.他喜欢数学和诗,杨振宁赞他“好像站在高山上,看到了全局”

6.“中国科学家”公众号.与杨振宁合作,他推动中国数学跟国际接轨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赵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