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减税是解决内需不足的核心吗?

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被定义为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并不是根源,是结果;那么,应该如何缓解内需不足的矛盾?许成钢提出的方案是减税

相信干企业的人会有一个困惑,为什么看不到有力的减免税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一般纳税人这一块,去年的留底退税也结束了,新的政策并没有延续。反映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上:呈现于我们的有一个坏消息,是企业利润率在下降;呈现于我们的也有一个好消息,是税收在如此困难的局面下,反而大比例地增加了。

看来收税更重要,而不是降税。

如若许成钢的观点成立,为什么没有强有力的减税政策出发台?不妨先对经济形势做一个判定。有没有好的预期,未来十年经济是否继续上升?先回到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经济的主要矛盾是长期性的需求不足,为什么会需求不足?因为消费不足,

消费要看老百姓对收入与就业的预期。

如果预期很差,消费一定会降级。按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的理论,每个家庭主妇的计划消费是的按一生来规划的,她们当然个个都是家庭经济出色的管理者,一算账,孩子的教育、未来的医疗、养老,钱不够花,就算GDP的人均数据真实地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也还是不够花,那还是做K字头列车吧。于是,高铁生产过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近些年经济没有出大问题,靠的并不是消费。

靠的是什么?

是投资、是高负债,是通过财政赤字硬扛住GDP,现在有点扛不住了。长期项目的投资的确强有力地支持了GDP,支持了财政税收,国企也有大把的钱花,银行照收利息,年年两位数创利润新高;这些靓丽的景致如同一枚铜币,它的另一面是民企的资金链开始断裂、失业率高居不下,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不是在同步上升,而是在下降。因为,体制化的投资效率偏低,且传导不到民企与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民收入在GDP的占比上不去,凯恩斯主义在中国也就玩不下去了。

民生的底板在民企,因为民企支持了85%的就业,民企又是什么情况?许成钢认为减税是解决内需不足的核心,当然是在为民企呐喊。

决定经济能不能复苏的只能是民企。

问题是减税的意义又是什么?现在的局面下,民企已经失去了当年创业时代的朝气蓬勃,十几年打拼的财富积累,在三年疫情之后已经消耗的干干净净,理想的目标是活下,全身而退,因为,经济面对的是一个生产过剩的周期,降税的意义又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恰好需要一场优胜劣汰的大洗牌。

减税只会让竞争更加持久,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出让金,房地产在地板上反复摩擦,地方财政亚力山大,这种局面下大幅减税,难有作为。

2024年

赚钱已经不是头等大事,税收也不是致命的,头等大事还是如何扛住债务,是修复负债表。

小老板们一定要靠自己,全力去降低负债率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