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后期,我军在北方战场对国民党各重兵集团转入战略反攻,48年三大战役我军的5支野战军(四大野战军加华北)投入了4支,只有一支野战军全程未动手。当时解放军在全国的总兵力尚不及国军,需要尽可能多地集中主力部队。既然如此,这么关键的时候为何西北野战军完全没有参战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实力因素决定的。1948年9月,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场辽沈战役开打,此时我军在北方的各主力部队是什么基本情况呢?军事实力最强的东北野战军,也是全程包打辽沈战役的部队,拥有主力部队12个野战纵队加独立师共70万人,地方军32万,总人数破百万再加上独立的炮兵纵队,强悍的实力毋庸置疑;华东野战军实力次之,不算军区部队,仅野战主力部队便超过30万人;平津战役前华北军区拥兵34万人,规模也不算小,只是武器水平略逊,独立攻坚能力弱但可以配合主力作战;中野虽然经过大别山苦战实力受损,但出山之后主力纵队恢复到12万人,此外根基深厚的中原地方部队更是近30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四支野战军,兵力没有一支低于30万,唯独西野成立晚、底子最薄。三大战役前尚未得到华北2个兵团的补充,西北野战军满打满算只有15万部队,这时候别说跟国民党主要军事集团打一场战略决战,就连这个15万的家底还是一年多来和胡宗南大军、马家军不断运动周旋才积累起来的,47年成立时的西野只有3万人枪,武器装备也是全军最差的,发展十分不易。所以除非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军委不会指示这样一支野战部队参与战略决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还有结合决战各战区的地理位置的因素。东北战场西野够不着,距离东北最近的部队是华北军区的3个野战兵团,自身面对华北傅作义部这个劲敌,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出关去帮东野对付卫立煌集团,辽沈战役最终就是东北野战军自己打赢的;接着看华北战场,也是西野唯一在地理上能够支援得到的战区,若辽沈战役后东野没有得胜入关,西北野战军倒是有可能和相邻的华北部队联合作战,但凭借这两家的硬实力也不足以发动对傅作义集团60万大军的决战,更何况东野80余万精兵在48年11月便快速南下入关,和华北部队一起打了平津战役。而淮海战役则更不可能了,此战在地理上便是华东陈粟大军的主战场,最适合支援作战的是在河南一带的中原野战军,而不是跨区域调动实力不强的西北野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