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是无数中国人心中的痛,正是在这一天爆发了令中国人都无比心痛的九一八事变。

也正是这一天,东三省开始了被日寇长达14年之久惨无人道的殖民统治。

至此,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开始了长达14年的武装反抗,这既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浴血抗日奋起反击,同时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为何张学良手握实力雄厚、数量庞大的30万东北军,面对日寇的入侵却选择“不反抗”?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2.5万日军在东北三省不战而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源优渥的东北军

据战后《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的内容来看,我国东北军以远超日本的兵力不战而败输给了日本,这简直是令人匪夷所思。

当时的日军兵力不超过2.5万人,而东北边防军的综合兵力远超日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府东北边防军的有足足30万精兵,其数量的构成十分庞大。步兵24个旅、骑兵五个旅、炮兵十个团,二线部队“省防军”有辽宁七个团,黑龙江七个旅,热河两个旅,屯垦军三个团,再加上空军和海军,国府东北边防军总计30万人

不止这些数量庞大、训练有素的战斗部队,国府东北边防军还拥有属于自己的兵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兵工厂是由张作霖一手建立起来的。

有着远见卓识的张作霖知道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拥有先进的武器十分重要,先进的武器可谓是一个军队的重中之重。

张作霖更加知道,武器不能依靠他人,只有制造武器的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不会被别人轻视,只有当自己掌握了先进的制造技术,才能算的上是真正强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1922年,深知只有武器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强大的张作霖马不停蹄地建立了东三省兵工厂。

张作霖在短短的6年时间内,花费了数以千计的真金白银,从外国引进各种先进的制造机器,终于为东北军建造出了这所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兵工厂。

正是张作霖呕心沥血建立的这座兵工厂,让东北军的实力取得了质的飞跃,也一举成为了东北军强大实力的坚实后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东北军不只拥有数量庞大的军队,更有着先进的武器。

在别的军队都还在使用普通步枪时,东北军就已经靠着这座技术在亚洲都位列前茅的兵工厂,拥有了空军5个航空队、飞机260架;海军2个海防舰队、1个江防舰队,共有大小舰船20多艘,总吨位约3.22万吨。

这座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兵工厂,让东北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军火自给自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这座花费了张作霖巨大心血的兵工厂,在张作霖不幸去世后,却被继承他衣钵的儿子张学良“拱手让人”,还让给了和张学良有着“杀父之仇”的日本人。

不仅是这座兵工厂,父亲张作霖呕心沥血守护数十年的东北三省也被张学良一并舍弃,这彻底让张作霖数十年的心血全部都付诸东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军不战而败

当时的国府东北边防军可以说是实力雄厚、兵强马壮。

日军2.5万的兵力在东北军30万的兵力的面前显然不值一提。

日军显然盯上了东三省这块不仅拥有当时在亚洲制造技术名列前茅的兵工厂,还拥有宽广肥沃土地的“风水宝地”,于是全力进攻兵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东北军却在十比一的兵力优势下,选择“不反抗”。

这一选择无疑是将东北火力源头的兵工厂拱手相让,不仅如此,也一并将东三省拱手相让,30万东北军一枪不发不战而败。

我国东北三省就这样落入了日寇手中,日寇开始了在我国东北长达14年之久惨无人道的殖民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历史上对于东北军与日军双方装备的讨论一直各有说辞,但东北军战胜日军并不是毫无可能,无论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根据战后《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的调查报告来看,东北军能否战胜日军只是时间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数学者都认为,只要东北军坚持抗战、全力奋战,东北军有很大的可能性击溃这支只有2.5万人的日军。

但拥有着精良装备和强悍实力的东北军却选择将整个东三省拱手让人,让日军不战而胜,这令当时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抵抗”的原因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留在东三省驻扎的东北军只有19万人,虽然数量上远超日军,但手中并没有什么精良的装备。

而这19万兵力之间相距甚远,过远的距离使得这19万兵力很难在短时间聚集起来形成一股有效的战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当时的日军,虽然人数甚少,却选择了不寻常的袭击战略。

“集中兵力、突然袭击、逐个攻破”这种用“出其不意的偷袭”来对抗东三省19万兵力的战略是日军省和参谋本部制定的

当时的占据着东三省的铁路交通要道,日军沿着铁路分布的战略使得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就聚集起来迅速出击、增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面对十比一的兵力优势下,张学良非但没有选择全力出击击溃敌人,反而选择“不抵抗”,其背后的原因离不开张学良的忘年之交——蒋介石。

张学良当时在南京国民政府的麾下,张学良对于自己的上司蒋介石十分崇拜,在他心中,蒋介石不仅仅只是他的上司,还是他的好兄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自己非常讲兄弟义气、充满江湖味的父亲张作霖一样,张学良也十分在意“兄弟义气”。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兼好兄弟的蒋介石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蒋介石让他往东绝不往西。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夕,蒋介石在关内忙于内战,他告诉张学良“攘外必须先安内”。蒋介石认为当下的重点是将国内的局面安定下来,日本侵略是次要的,只要国民党在国内“一家独大”,日军侵华一事定能靠日后的和谈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蒋介石这种“剿共第一,抗日第二”的态度,让张学良面对东三省爆发的事变“不抵抗”,反而是把大批实力强劲、装备精良的东北军调入关内参加内战。正是张学良的这一举动,导致了东三省的彻底沦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一八事变使东三省开始了被日寇长达14年之久惨无人道的殖民统治,九一八事变是许多中国人民心中的痛。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铭记历史的教训,才能让民族永续、发展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