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解放战争的转折之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代表着我军展开了战略反攻,将战火燃至国统区,不再一味地被消耗;

有的认为是辽沈战役,精锐对精锐获取完胜,战后解放军的人数首次超过国民党军;

毛主席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曾对人说:解放战争就像是在爬山,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主席的这番话,是在豫东战役后对旁人说的,他心里的转折之战也正是豫东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战从伤亡数字上来讲,我方不算大胜,甚至可以说是惨胜。

但要是从造成影响来看,这一战让国军丧失野战的勇气,只敢龟缩于重要据点中,而我军就由此掌握主动权,后续攻得更猛、更迅速。

作为这场战役的指挥者,粟裕在晚年却说,豫东是他生平最紧张的三次战役之一,过程中充满了冒险和考验。

那么,当年的豫东战役究竟有多不容易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胜利的曙光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解放战争我军基本没遇到什么困难,似乎就是一路平推。

这是个非常错误的想法,在战争的第一年,国民党持续在进攻,我东北解放区被分割成互不相见的南北两块;

华北解放区丢掉首府张家口后,失去战略支撑点,也被切割成零散几块;中原解放区、华中解放区基本全部丢失;

晋冀鲁豫解放区丢掉了鲁西南根据地;陕北边区也被国民党重兵包围...

这时大部分我军指战员都不敢说能一定胜利,哪怕乐观如毛主席都只是推测“少则三年到五年,多则十年到十五年...最后的困难我们还要估计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获取了上党、定陶等战役胜利的刘邓大军,要挺进大别山?

就是因为不管结果如何,打烂的都是我方的根据地,饭都没得吃、水都要喝干了,必须要把战线推到国统区。

这就反映了一点——国军处于攻势、占据主动权,他们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想在哪里打就在哪里打。在此背景下,要人有必胜的信心,非常艰难。

这种情况,直到豫东战役后才得到极大改变。粟裕率部在敌众多精锐之中穿梭转战,还硬是顶住被包围的压力,吃掉了区寿年兵团、打残了黄百韬兵团。

这个战役让国军上下都产生一个想法:单一兵团行动已不安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之后国军要进行野战,就会出动两个以上兵团。但这么多兵力,后勤压力非常大,国军各兵团之间又互不信任、很少配合。

如此一来,国军大部分将领都达成共识,能不野战就不野战,龟缩城中固守主要交通据点就好。可这种“一字长蛇阵”,又是给了我方各个击破的机会。

因此毛主席的评价很有道理,长远来看,豫东战役让我军掌握了解放战争的主动权,也是迎来胜利的曙光。

战略效果是很好的,不过说实话,这一战打得真是险象环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艰难的胜利

1948年5月21日,中央下达指示,让粟裕统一指挥陈粟兵团(华野1纵、4纵、6纵、中野11纵)和陈唐兵团(华野3纵、8纵),力争歼灭国民党主力第五军。

5月底,粟裕率部进入鲁西南,准备让陈唐兵团做诱饵,去吸引第五军出来。但其军长邱清泉很狡猾,没有如预想般钻入伏击圈。

粟裕只好改变策略,转而进攻豫东,以城打援。他选择的目标是开封,此地是国民政府河南省保安司令部所在地,同年的“国大”上蒋介石曾向河南籍代表保证:开封确保无虞。

所以只要我军拿下开封,老蒋为了政治影响必然派兵来援,届时华野就有机会歼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2日,开封被破,国民党3.9万余武装力量被歼。蒋介石闻讯气急败坏,果然命附近部队过去作战,想要将华野歼于开封城下。

这时粟裕做出一个令国军意外的决定——主动弃城。本在全速前进的国军面对此突如其来的变故,迅速分成两种做法。

一是为了抢攻,迅速赶往开封;二是踌躇犹豫,全军谨慎缓行。这一快一慢间,就造成多部出现脱节,小心翼翼的区寿年兵团与友军间隔了40公里。

这么宽的间隙,如果不趁机进攻就不是粟裕了。随后我方以4个纵队组成突击兵团包围了区寿年兵团。同时,另5个纵队组成阻援兵团,抵挡各个方向的国民党援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巧妙的安排,国军都没反应过来,区兵团很快被歼灭于睢杞一带。到这一步,开封、睢杞两大坨敌人被消灭,我方堪称大胜。

然而机会与风险是并存的,蒋介石不甘心就此失败,要求附近的国军必须全力往豫东赶。

区兵团未被全歼之际,国民党援军相距华野部队最近的只有10里了,外围还有多个兵团急进。如不及时撤出,很可能变成华野被围的情况。

但粟裕就是粟裕,他不想着跑,反而命部队前去围歼刚刚赶来的黄百韬兵团。

粟裕致电中央,希望刘邓大军配合阻击外围的胡琏、孙元良,华野阻援兵团则抽出来,与留在内部的突击兵团两面夹攻黄百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豫东战场形成不断包围与反包围的局面,就看哪一边能率先突破。

黄百韬兵团所在的帝丘店如同绞肉机,每一分钟都有人倒下,华野打得很猛,将黄部三个精锐团全歼,可惜始终没突破最核心的阵地。

而黄百韬丧心病狂,在以为自己逃生无望后,将俘虏的华野指战员全部杀害。有这样的举动,如果他最终被俘,那自身也很惨。

只是邱清泉第五军迂回绕过了华野的阻击线,让局面瞬间翻转,黄百韬兵团也脱离被围之境。

此战双方伤亡都很大,我军虽歼敌共9万余人,但自身也负伤26739人、牺牲5026人、其他非战斗减员3598人,有1万多没来得及转移的伤员、后勤人员被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双方的“胜仗”

豫东战役结束后,国共双方都宣布是自己的胜利,国民党喉舌报纸大肆宣称在中原取得一场巨大胜利,还为黄百韬颁发青天白日勋章。而毛主席也做出了本文开头的那番评价,全军都很兴奋。

这两者都说得通,表面上看,国民党拿回开封、逼退华野,麾下多大兵团汇集在了一起,形成强大的机动力量,这是国军层面的胜利。

而我党由此取得战场主动权,国军再也不敢单个兵团行动,锐气尽失。像济南战役国军的支援就只是做做样子,杜聿明后来组织兵力夺回,各部也是磨磨蹭蹭。

最终,他们就落得被各个击破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