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归有光博览群书,“弱冠尽通六经、三史、七大家之文,及濂、洛、关、闽之说。”凭借过人的才华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在科举的道路上应当是没有阻碍的。二十岁那年,他就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在一群笑语喧哗、春风得意的秀才中间,他却显得落落寡欢,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是应了某种预感,接下来的乡试,他居然一连六次都没有考中。直到三十五岁时,归有光才算中了应天乡试第二名。接下来的科举路仍走得不顺畅。每三年一次考进士,次次受挫。谁都承认他的文章写得好,上百名举子纷纷表示向他学习,谁知事与愿违,偏偏却考不上进士,竟“八上公车不遇”,连考官和举子们都为他打抱不平,说:“归生不第,何名为公车?”

尽管如此,他没有别的选择,仍孜孜不倦地埋头钻研《四书》《五经》,自壮年至暮年,一次又一次“下第南还”“计偕北行”,哪怕改变不了落第的命运。那一年上元节,在安亭世美堂中,他以元皇庆年间的旧木材制作了个案几,并镌刻铭文曰:“惟九经诸史,先圣贤所传,少而习焉老而弥专,皆吾心之固然,是以乐之不知其岁年。”

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也是沉重的。他明白自己为科举消耗了太多的精力,随着年纪一岁又一岁地增加,前程却依然难卜。然而,事至如今,他依然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以“吾心之固然”,勉励自己锲而不舍。

后来,归有光终于考取进士,任浙江长兴县令。三年多后调任顺德府马政通判。离开生活了六十余年的江南水乡,前往几千里外的北方,他和随行的家人水土不服。又因为由县令而改任马政通判,明升暗降,心情也颇不舒畅。他的“官邸”也简陋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别的不说,书斋是用芦苇编起后再糊上泥作为墙壁,在冬天怎么也无法抵挡凛冽的北风;书桌是用大风刮倒的柳树做成的,伏案写作时会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对于酷爱读书的人来说,这是比其他不如意更难以忍受的。何况,他从来就没有什么积蓄,当通判的俸钱只够养活自己,根本顾不上家人。幸而在前往顺德府上任时借债买了三十多石大米,能维持半年的口粮,这才让全家稍稍心安。

归有光在顺德府也为案几镌刻了铭文。铭文前有一段小序:“余为邢州司马,无所事事。署中无几案可以读书。会大风刮木,城外倒柳无数,因于太守乞得一株,以制是几。”顺德府几铭曰:“问治天下,何异牧马?挟册而狂,自同亡羊。噫嘻!非熊无梦,获麟有书。吕望老矣,尼父吾师。”

他把自己比作困境中的姜子牙,虽已是花甲之年,却始终拜孔子为尊师,日复一日,伏案读书、写书。哪怕在顺德府当“司马”,管管顺德府所辖各县送来的有关马匹、折钱的表册,没有多少事情可做,与成为一个历史学家的理想相距甚远,也不愿意荒废志业,而是每天参考史籍,采访掌故,修《马政志》,聊以寄托情志。

顺德府案几是用大风刮倒的柳树做成的。后来他在外出办事的路上得到了两块太行山巧石,高的近两尺,矮的一尺有余。他说,自己仰慕苏东坡先生的高远品格,便把巧石携回住所,买盆贮水,将它们供养。随后镌刻铭文:“闻昔大士,坐此岩谷龙。西海之西,东海之东。云车徜徉,吾安所从?我慕东坡,愿作此供。以四海水,贮于盆中。”

供养二尺巧石的区区盆水,竟让充满浪漫精神的散文家归有光联想起苍茫海水。他说,坐在以云彩装饰的车子里,我该飞向何处?这巧石仿佛是我仰慕的东坡先生,真诚地供奉在此,愿以四海之水,贮藏于盆中。

铭文蕴含奇妙的想象力,意味着归有光的内心是坚韧的。在归有光看来,与苏东坡的命运多舛与阔达放逸相比,自己所处的艰难境地不值得一提。于是,他没有半点牢骚,依然勤勤恳恳地做着应该做的事。与此同时,等待命运转折机会的出现。

图片源自网络

撰稿:陈益

编辑:刘静娴、褚嘉蓉

▼立即加星标,每天看好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欢就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