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阅张震上将的一些历史资料,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

和华野系统与张震差不多资历的开国将帅相比,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张震将军反超了一大批人。

一、早遇名师

1955年大授衔,是对开国将帅数十的功勋的评定,张震将军荣授中将(88年授上将)。在他前面,尚有十大元帅十大将和55位上将(王建安、李聚奎两位系后来补授)。

从军衔上看并不是很靠前,但分跟谁比。

从待遇级别上看,张震则实现了大反超。

这个话头说起来,要从全面抗战时起,张震在新四军彭雪枫游击支队工作。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基本编制是军、支队、团。

新四军的支队等级略相当于八路军的师,但论其实力和影响力,又完全比不上115师这样强悍的主力,介乎八路军的师和旅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大家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张震在彭雪枫支队任参谋长,到底这个起点有多高?有基本的参照和对比,我们才好看的更明白。

1940年1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下辖部队改为师、旅、团之正规编制,共有七个师。彭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张震仍任师参谋长

那时四师实力一般,最强的是粟裕兼任师长的一师,实力较雄厚的是黄克诚三师,张云逸、罗炳辉指挥的二师地位高、实力雄厚,李先念五师独立作战于中原,成就很大。彭四师只比六、七两个小师略强一些。

张震任职于此,起点比王必成、陶勇、叶飞这些后来鼎鼎大名的纵队司令们低多了,与其他师的参谋长们相比,大概也稍弱一些,但是张震的级别是副兵团级,超越了很多纵队司令,详细对比后文再说。

还可以看看同时期一至七师的参谋长,一师无,二师参谋长周骏鸣(未授衔)、韩振纪(中将),三师彭雄(牺牲)、洪学智(上将),五师刘少卿(少将),六师罗忠毅(牺牲),七师李志高(自杀)、孙仲德(未授衔)、桂蓬洲(牺牲)。除了洪上将,张震超越了所有同期参谋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雪枫将军可说是张震军旅生涯第一位名师,最早发现张震在参谋工作方面的天赋,一直委任他担任自己的参谋长。两人肝胆相照情同兄弟,倘使彭雪枫没有过早阵亡,张震在解放战争初期大概率会像粟裕帐下之叶飞一样独力率领主力纵队,55年的军衔也就不仅止于中将。

彭雪枫将军牺牲对新四军四师人事安排带来较大影响,张爱萍从三师回来接任师长,认知没过多久莫名其妙出了一场车祸,伤到头部,不得不出国治病。全师上下人心不稳,不得不由老同志韦国清暂时担任副师长,张震去11旅当旅长,作战指挥放到次要地位,一系列干部调整都是为了稳住局面。

试想若彭一直在位,张震又何须离开指挥位置呢?韦国清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震担任副司令兼参谋长,是四师最合理的搭配。

只是历史不容假设啊!

二、坎坷之路

1945年11月,在粟裕坚持下,华中解放军剩余主力部队编成华中野战军,辖六、七、八、九纵共4个野战纵队,张震所率11旅和其他部队合编为九纵。

本来是个很好的机会,直接受粟裕指挥,弯路就能走得少一些。可惜粟裕当时在华中说了不算,华中军区始终坚持野战军要分成两片部署,六七八纵在淮南江北作战,九纵留在淮北,理由看似充分:

1.淮北军区本来就是新四军四师的老根据地,人情地理都熟。

2.两淮需要主力部队保卫。

这种思路与粟裕集中主力进行大兵团作战的理念背道而驰,粟裕力辞华中军区司令员,此时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消极影响很快降临到九纵头上。

当时国军在江苏南北两头夹击,南线李默庵大战粟裕,北线薛岳亲督诸军进攻陈毅于鲁南苏北,一南一北,把我军切割成两部分。张震九纵正处在结合部,离陈毅山野主力更近一些,因此接受陈毅指挥的多,打了朝阳集和泗县两仗,一胜一败。

打完之后仍要保卫两淮,但不能一直这么孤悬着,这时山野指挥部给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指示:

可北可南亦可相机向西反攻。

张震将军的回忆录里记下了这个指示,这等于啥也没指示。九纵没奈何,不得不既顾南又顾北,主力分成两部分,79、81团留在敌人重兵包围之地打牵制,打了一个月损失惨重,一位副团长被俘后,国军将其押往南京,途中跳车不幸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录这段历史时,张震颇有意味地写了一段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的内容,与九纵没有什么关系,却要写出来,什么意思再明显不过。

同样的兵,同样的干部,同样的系统,别人打漂亮仗立大功缴获如山积,自己却一再消耗,一胜难求……

此后再经两淮保卫战,九纵与张灵甫整编74师交手,再遭重大损失。

张震将军在回忆录里说:“整个苏皖战局陷入被动,我的心情十分沉重。”

是那种看不到希望、靠纵队层面努力无法解决的困难。张震将军是一位豁达乐观的乐天派,通观其回忆录,红军时期、抗战时期无论多难,包括后来在朝鲜战场面对世界第一军事强国,都没有这样消沉低落的文字。

可见那时将军有多难。

到了1947年初,张震再度面临命运转折的重要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