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上甘岭》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镜头,如8连连长张振发右手往后一甩,大喊一声:“水!”而后边的警卫员根本没有可递给他的水;师长派人给坑道里的战士送苹果,只送到一只苹果,战士们传来传去,都舍不得吃,闻一闻之后又传到连长手中。这些镜头真实再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指战员面临的困难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德生和夫人

事实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联合国军”掌握了制空权,他们持续轰炸从我国边境到朝鲜前线的交通线,使其基本上保持被炸断状态,虽然炸断了就抢修,但修好了还会再炸断,以至于志愿军一直存在着补给不足的问题。志愿军战士饿着肚子打仗是常态,也常常子弹打光了和敌人肉搏。但李德生在成为上甘岭战役前线总指挥以后,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积极改进工作,在解决粮弹不足的问题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信不信由你,李德生真的让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吃上了热包子

李德生是在1952年10月20日奉命到第3兵团部接受王近山副司令员的命令、当日即进入15军指挥所的,从这个时候到12军部队正式进入前沿阵地作战还有10来天时间,这一段时间他应该是在秦基伟军长的领导下参与指挥、了解情况。12军31师91团于11月1日开始接替15军部队进入前线作战之后,李德生开始接手整个上甘岭战役前线的作战指挥。到11月25日12军奉命撤出阵地,在总共43天的上甘岭战役后20多天中,李德生保证了前沿战士吃饱了作战。

在五圣山后山脚下741高地后面,有一个向内凹进去十几米的岩洞,敌人的炮弹很难炸到这里,在李德生的安排下,就在这个岩洞建成一个“大食堂”,从各个连队抽调来的10多个炊事员,24小时不熄火,日夜蒸馒头、包子,源源不断出笼(你听听,不光蒸馒头,还蒸包子!还源源不断出笼!),然后组织了50多人的专门运输队,不分昼夜,冒着炮火,不断地往前沿运送熟食。为了保温,食物都用棉被裹着。前沿战斗激烈,不便集中吃饭,可以用小袋子分装,一袋5个、10个馒头包子,一次背几十袋。炊事员到阵地上,一袋袋地扔给战士们,战士们吃上了热包子!缺水或运水不便时,就送苹果给他们解渴。后来,这个741高地供应站还开了“流水席”,凡是到前沿或返回后方的人员,都可以随时进餐!在上甘岭战役后期20多天里,在这个岩洞里光蒸包子、馒头就用了4万多斤面粉!

尽管战争是极为残酷的,12军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和伤亡,但即使是一度解决了吃的问题,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处于战争中的军人吃饭喝水始终是一件大事,能让作战中的军人吃上饭、喝到水,也会青史留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是优秀军事指挥员深知战士们吃顿饱饭的重要意义。春秋孙膑减灶、秦末项羽破釜沉舟是少吃和不吃,三国时马谡失街亭是因为自断水源,唐代张巡守城也是因吃闻名,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抗美援朝战争史上李德生为志愿军战士办“流水席”、24小时不熄火馒头包子源源出笼的故事,也应当成为千古佳话!

即以抗美援朝战争早期的情况来看,李德生所做的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在纪录片《冰血长津湖》中有一段描述,说志愿军战士在接受新的作战任务时,给团长提出一个请求:上战场前能不能给我们发几颗土豆?我们已经几天什么都没吃了。团长哭了,因为他没有,他做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长津湖》呈现了志愿军战士吃冰土豆的情景,引发了观众很强烈的情绪反应。有报道说,2021年国庆节期间上映这部电影时,有一个中学生看完电影回到家,专门把土豆煮熟之后放在电冰箱里上冻,然后品尝一下冰土豆。这个有心的孩子想感受一下吃冰土豆的感觉,是很了不起的,但殊不知在零下30-40度的冰天雪地、战火纷飞中,把冰土豆放在贴身衣服下边焐化了冰再吃,跟在温暖的家里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相比长津湖战役时期的志愿军兄弟,吃到热包子的上甘岭战役后期坑道里的战士该是多么幸运。

我知道,读者读到这里只想问一句话:李德生是怎么做到的?

【集中改分散,解决了弹药短缺问题】李德生成为上甘岭战役一线指挥后,他首先带领31师干部开展3天的战场调查,然后召集干部研究对策。大家首先反映弹药严重短缺的问题。第15军弹药库放在离前沿4、5公里远的地方,由于敌人持续猛烈进攻,前沿消耗弹药数量极为巨大,加上敌人动用了大量远射程炮火和飞机,从前沿到志愿军阵地纵深几十里,层层火力封锁,运送弹药极为困难。到了五圣山脚下再到前沿,完全没有路,全靠人力长途运送,不仅伤亡极大,而且极为疲劳,有的战士累得吐血,连跑步通过封锁线的力气都没有。有时只好安排1个营作战、两个营运输弹药,但弹药供应仍然严重不足。

李德生问:你们有什么建议?在前线的师、团长们对地形环境十分熟悉,一旦动脑筋思考这一问题,马上有了想法。他们建议采取分段运输的办法,不必专门的运输部队从头到尾专门运送弹药:五圣山后面用汽车运,再往前,从团后勤到营到连,每50米为一段,分几个人专门负责,沿途挖若干猫儿洞,藏放弹药,利用敌人炮火间隙,快步往前运送。这样一来,由于路程短、可以参与运送的人手多,不仅有利于避免伤亡,也不至于过度劳累。

李德生立即决定采用这个办法。果然,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而且基本保证了前沿作战有充足的弹药。集中改分散,解决了弹药供给问题,也解决了粮食运输和存放的问题。后来证明沿途挖猫儿洞分散存放弹药和粮食,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个重大发明,消息传到北京,毛泽东都为之振奋、兴奋。1952年8月4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讲话时说:“吃的问题,也就是保证给养的问题,很久不能解决,当时就不晓得挖洞子,把粮食放在洞子里。现在晓得了,每个师都有3个月的粮食,都有仓库,还有礼堂,生活很好。”(《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51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版)很明显,毛主席也晓得了,他很满意、很放心!

【分散改集中,解决了熟食运送的问题】在研究弹药运输问题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指出:运送熟食可以把分散改为集中。原来是每个连队一个伙食单位,战士们在分散的阵地上,被敌人封锁隔离,形成独立作战的小组,往往吃不上喝不上,体力耗尽,难以作战不说,也非常影响士气。

李德生根据大家的建议作出决定,在五圣山后山脚下,741高地后面有一个岩洞,在那里搞一个大食堂……回忆起这件往事,当时负责防守597.9高地的12军31师91团团长李长生对李德生赞佩不已:“李德生同志一到前沿,开展军事民主,解决了粮弹问题!”这位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李长生团长是山西省翼城县人,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后任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他提高到军事民主的高度来认识这件事非常好,但实际上,李德生善于听取一线官兵的意见建议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他的果断决策和坚决执行到位。把包子吃到前线战士的肚子里,比什么都重要。

李德生采取“小兵群战术”,不但能打胜仗,伤亡还很少

李德生搞的“小兵群战术”,可以说是一种超级智慧。毛泽东说过,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李德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以小兵群战术把毛泽东这一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为三角山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调集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共发射190多万发炮弹,炸弹5000余枚,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岩石坑道也被炸短了三四米。由于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激战持续43天,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12军投入作战时,15军45师已经遭受很大损失,全师27个步兵连有16个打光2次后重建,134团8连(上甘岭特功八连)打光3次后重建,45师伤亡总数达5600余人,29师参战的2个团部队也伤亡很大,涌现了黄继光、孙占元等多位战斗英雄。当时15军44师因负责平康方向的防御任务无法调动,29师85团处于防御第一线阵地也无法调动,可以说单凭15军已经难以继续坚持战斗下去。因此,10月20日,志愿军总部和第3兵团决定把刚从15军左翼换防下来的12军作为此次战役的战役预备队。12军随即抽调6个主力团陆续开赴上甘岭地区,后来有4个团实际投入作战。

1952年11月1日夜,第12军第31师第91团开始从第15军手中接防597.9高地。上甘岭前沿阵地狭小,敌人炮火空前猛烈,上去的人越多伤亡越大,但又要守住阵地、掌握敌情,随时准备击退敌人不同规模的持续进攻,针对这样的情况,李德生要求他们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采用第31师第91团此前在金城防御作战中创造的“小兵群战术”。

第91团进入上甘岭之前,已经基本掌握了敌军攻防规律,积累了丰富的坑道战、阵地战经验,并且早已经组织全团班以上战斗骨干集训,请战斗英雄现身说法,以亲身经历介绍消灭敌人的经验。到了上甘岭上之后,看了敌人进攻和作战方式,大家感到并不陌生,对战胜敌人充满信心。根据当面之敌活动规律和上甘岭地形特点,团领导果断采取战斗部署:全团9个步兵连,从五圣山到最前沿,一条线排成9个梯队,使师、团控制了充足的预备队,保证了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以对付敌人的持续进攻。最前沿的战斗小组采取战斗小组长带一人守阵地、一个战士在后面补充的办法。当时李德生就把这种战斗部署命名为“小兵群战术”,并指示将小兵群战术作战经验加以总结推广。

这样的部署非常富有创造性:敌人猛烈炮火袭来时,我阵地上人员稀少,避开了敌火力优势,伤亡不大(15军伤亡较大,就是因为上去的人多);而当炮击结束、大批步兵敌人涌上阵地时,我军人虽然不多,但从坑道口出来,处于阻击的位置,集中使用炮火、冲锋枪、机枪和手雷、爆破筒等,可以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从此以后,志愿军活下来的战斗英雄越来越多。12军中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战斗英雄中有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的原型王万成(王成的形象原型来自多人,包括杨根思等,但和“王万成”最接近,只差一个字),活下来的战斗英雄最著名的是胡修道,他就是小兵群战术造就的战斗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11月5日,“联合国军”发动了上甘岭战役中最猛烈的进攻,攻击的重点就是上甘岭左侧597.9高地。志愿军利用597.9高地周围的大小山头构筑了12个阵地,班长李锋和新战士胡修道、滕土生负责坚守3号阵地。当时为了让新战士尽快适应战场,志愿军采取了“一看、二打、三带”的方法,即由一个老兵带一个新兵上阵地,第一次老兵打、新兵看;第二次新兵打、老兵在一边指导;第三次或让新兵自己打,或由老兵带着新兵打。打退了敌人两次冲锋后,胡修道和滕土生就成了“老兵”,班长就被调去支援9号阵地,他们俩又连续击退了几个排的敌军多次疯狂反扑。有一次他们刚想停下来喘息一会儿,连指挥所传来紧急战报:10号阵地没人了,敌人攻得正急!他们立即突破敌人几道火墙,来到10号阵地,发现守在10号阵地上的只有一个已经挂了彩的战士,而旁边的0号阵地正是几天前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地方。胡修道和战友又击溃敌人的多次进攻,这时,负伤的战友滕土生又被调走执行其他任务,阵地上只留下了胡修道一个人。正当胡修道感到身体极度虚弱,准备停下来啃两口馒头时,正前方一大群敌人又蜂拥而至,胡修道兜头就是一阵手榴弹!扔得正酣时,几个战友过来支援,说:“连长命令你速回3号高地!”胡修道依靠着所剩不多的弹药,在3号、10号阵地间来来回回地打,竟奇迹般地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黄昏的时候,敌人又一次漫山遍野地挤压过来。在胡修道扔完最后的一颗手雷时,志愿军大部队赶到了,敌人再次溃逃,战斗胜利结束。这一天,他们打退了敌人从排到两个营规模的进攻41次,创造了志愿军战士一人一天歼敌280余人的记录,而且阵地一寸没有丢失!1953年1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胡修道记特等功,授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颁发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1953年,他出席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

在李德生的指挥下,12军粮弹充足,伤亡减少,战果辉煌。至11月11日17时,12军92团两个连又1个排,分两路反击537.7高地,全部恢复了537.7高地北山表面阵地,歼灭据守阵地的南朝鲜第2师1个营大部。当晚,第93团全部恢复了597.9高地全部表面阵地

11月12日,志愿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治委员杜义德、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主任刘有光致电12军副军长李德生并31师首长及31师全体同志,电文说:“你们刚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归来,不顾艰苦,立即投入五圣山前沿争夺战,你们在15军已有的胜利基础上,在强大的炮火协同下,斗志昂扬,打退敌连续数日无数次反扑。”“你们坚守的597.9高地屹立未动,特别在11日晚的反击中,又一举恢复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你们打得英勇顽强,工事修得又快又好,战术技巧灵活,这种战斗作风颇堪嘉奖。现战斗正在激烈进行,敌人被我打得叫苦连天,困难更加增多,损失日益惨重,最后终将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小群孤胆的战斗作风,既能以小的代价坚守阵地,又能大量杀伤敌人,亦将战斗坚持到全部恢复我原有阵地,直到敌人不敢轻易向该地进犯为止。希再接再厉,创造更大的战绩,争取更大的光荣。”(转引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卷第262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后人阅读这篇电文,肯定非常钦佩撰文的领导,能够在战斗那么紧张的时候这么长篇大论地论述“小兵群战术”的重大意义,但这封电报实际上就是表扬领导实施“小兵群战术”的军事指挥员李德生而已,只是没有指名道姓,让本文作者来写的话就一句话:“李德生你打得好!就这么打!”。可以说,李德生在上甘岭战役中的军事指挥,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辉煌,也是李德生本人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一个多月激烈争夺战,阵地牢牢掌握在志愿军手中,“联合国军”毫无胜算,美7师损兵折将之后撤出战斗西移,南朝鲜军2师、9师被打得无力再发动攻势。11月25日,第3兵团首长决定第15军第29师和第45师全部接防第12军防务,李德生指挥所撤销。到12月3、4日,15军第34师106团粉碎了敌人最后一次两个多营的猛烈进攻,537.7高地北山阵地得到完全巩固。至此,上甘岭战役结束。正如后来秦基伟所说:“当时,整个朝鲜战场其他地方的枪声稀落了,板门店谈判桌上谈判双方都在等着上甘岭的消息,谁的部队在上甘岭打得硬,谈判桌前谁的腰杆就硬,讲话底气就足。兵团、志司、军委乃至毛泽东主席,都密切关注上甘岭的一得一失。”战役之后,美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北纬38度线上。秦基伟说:“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以后有人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转引自徐平:《上甘岭战役为什么这么出名》,原载中国军网http://www.81.cn/jsdj/2019-06/17/content_9532283.htm)

那么,李德生领导12军参加上甘岭战役立下了重大战功,为什么“深藏功与名”?

李德生的高风亮节

2011年5月8日,李德生在北京逝世,当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李德生同志生平》,其中讲了这样一段话:

1951年3月,李德生同志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师长、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先后率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和上甘岭战役。在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中,他认真贯彻毛泽东同志“积极防御”、“零敲牛皮糖”的作战指导思想,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改良坑道、巩固防御阵地的同时主动出击,率第35师先后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421次,歼敌1.9万余人,改善了我军的防御态势。在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他奉命统一指挥在前线作战的第12军、15军所属部队,机智灵活,浴血奋战,反复争夺,击退敌人数百次猛烈进攻,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

作者署名陈思的《深藏功与名——李德生指挥上甘岭战役始末》(载2019年第12期《世纪风采》杂志)一文认为:李德生逝世时新华社发的这一篇李德生生平中,关于李德生从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起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情况,是首次以官方的名义公开报道。此前很长时间里有关资料和宣传报道只讲了15军秦基伟军长指挥上甘岭战役,没有提到李德生,参战部队也是只提15军,不提12军。所以,不仅李德生对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而且深藏功名、不计名利,表现出了难得的崇高品质和政治智慧。也可以说,李德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得到周恩来总理(安排李德生主政安徽)、毛泽东主席(提名李德生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重用,在1973年8月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1月李德生辞去这二项职务),一度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政治地位的高级将领,一定是和他上甘岭战役中和之后的卓越表现密切相关的。

李德生的“功名”问题,有这样一段故事:

还是在上甘岭战役后不久,有一天李德生正在指挥所里研究工作,一名作战参谋气呼呼地把刚收到的志司下发的战报扔到了桌子上,李德生问:“怎么啦?”“您看这战报,明明仗是我们打的,结果全成别人的功劳了!”

李德生看了一下,平静地说:“关于这件事,我告诉你,向外公布哪个军打了上甘岭战役,上级领导机关自有考虑,这是大局问题,不是我们怎么想的事情。我们打仗也不是为了争哪个部队的荣誉,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整个志愿军的胜利,我们为志愿军争了光,这才是最重要的!”随后,李德生把有意见、参加议论的官兵都找来说:不管怎么宣传上甘岭战役胜利,都是志愿军的功绩。你有功劳,是抹不掉的,党和人民是记得的,不要计较这些。后来李德生担任12军军长时,还专门作出一个规定:关于上甘岭战役的功劳,谁都不准再提,谁都不准再争。此后,12军中从未发生争上甘岭战役之功的事,李德生本人也从不提起。直到1996年他在《血战上甘岭》的回忆文章中,也只是客观地记述了第12军参加上甘岭战役的过程,而没有强调自己作为上甘岭战役后期前线总指挥的地位作用,甚至连家人也不知道他在上甘岭战役中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实际上,领导机关并没有忘记12军官兵的功劳。上甘岭战役受到表彰的战斗英雄中有很多来自12军,最著名的特级英雄黄继光和一级英雄孙占元、邱少云、伍先华、胡修道,前三人是15军的,后二人是12军的。伍先华是在上甘岭战役前牺牲、在上甘岭战役期间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爆破英雄”称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王近山,当年直接下令李德生带领12军接替15军的人,对李德生的贡献一直念念不忘。据其儿子撰文回忆,在王近山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一时辗转不宁,儿子知道父亲的心思,就在他耳边喊道;李德生上去了,你就放心吧!顿时王近山就平静下来了!王近山的这个举动不仅体现了他对部下李德生的高度信任和充分肯定,也充分证明了李德生的卓越战绩。或许对李德生来说,老首长的这种肯定,才是最大的奖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也多次强调12军的功劳。在电视纪录片《李德生》第三集《鏖战上甘岭》中,秦基伟说:“上甘岭战役是15军、12军共同打的。”他的说法和李德生在回忆录中所说的是完全一致的:“这次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是15军和12军团结协作、同生共死、并肩杀敌的光辉典范。”(《李德生回忆录》第311页,201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对于上甘岭战役来说,李德生功不可没,虽然“没”了一段时间,那也只是让李德生有机会体现了什么叫高风亮节。

参考文献:

李德生:《血战上甘岭》,《炎黄春秋》,1996年10期第24-29页。

陈思:《深藏功与名——李德生指挥上甘岭战役始末》,2019年第12期《世纪风采》。

《李德生回忆录》,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