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邓先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示众》是鲁迅先生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25年4月13日《语丝》周刊上,后被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

这篇小说很难读懂,我读了三遍才品出了一点点味道。说这是一篇小说,但是它并不符合小说这一文体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所以在读起来的时候总是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但是又被先生收录在小说集彷徨》里,那么它肯定有被收录的原因。我想起了毕加索画牛的故事,他用简短的几笔,勾勒出牛的蹄子、牛的耳朵、牛角,甚至牛屁股,大家都能知道画的是牛。虽然也有人说毕加索不会画画,但这并不妨碍他的作品流传于世。所以我觉得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尽管没有严格按照小说的三要素推进,同样不影响这是一篇伟大的小说。

小说没有故事情节,环境也只是交代了几笔:夏天的首善之区。不过描写的人物很多,涵盖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其中有车夫,有十一二岁的胖孩子,有穿黄色制服的巡警,秃头的老头子,还有赤膊的红鼻子,抱着孩子的老妈子,一个小学生,戴硬草帽的学生,挟洋伞的长子,还有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这是即将要被杀的人。但是,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是主角,没有一个人被浓墨重彩地写过。就算是那个将要被杀的人,先生也吝啬到没有交代他姓甚名谁?他为什么要被杀?这似乎都不重要,因为在“看客”的眼里,一个鲜活生命的泯灭对他们来说,都是无关紧要无足轻重的。这种“新鲜”,对他们而言“并不新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中唯一被着墨较多的是孩子和小学生,前后写了4次;还有那个卖包子的胖孩子,他那“热的包子”的叫卖声出现了三次,几乎贯穿全文。但是,先生在文中描述的故事发生在夏天:“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我们知道,夏天吃个冷包子并不会让人觉得有什么不舒服,先生反复描述胖孩子叫卖“热包子”的声音,是不是也在暗讽着什么?

鲁迅先生描写看客的文章很多,这只是其中之一。但是他用这么多笔墨写孩子和小学生,写他们动作娴熟,反应最快,跑的最猛,钻在最前面,成了“看客群体中“毫不示弱”的力量。这看客似乎“后继有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怎能不让鲁迅先生觉得“头涔涔而泪潸潸”?也难怪先生会彷徨,要呐喊......

现在大家都爱用“围观”“吃瓜群众”“打酱油”“准备小板凳”等词语来类比“看客”。只不过人们的心态还是变了很多,调侃意味也远多于先生笔下那些看客的麻木不仁和冷漠冷血。因为时代在前进,人们在进步。不过,我们始终要记得,看别人,也是在被别人看,所以还是要向善点、向上点为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作者简介:邓先许,曾为水兵,现居珠海。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