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有“诗必盛唐”的观点,但若是没有初唐那些诗人的探索和开拓,诗歌的盛世可能会晚到一些。

说起初唐的诗人,“初唐四杰”那是肯定绕不开的话题。

杨炯就是四杰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炯,自幼便展现出聪敏博学的天赋,文采斐然,堪称一代“神童”,十岁时便取得了待制弘文馆的成就,已一只脚踏入了仕途。

初唐的诗坛有很多诗人,但当时整体诗风却仍然沉浸在齐梁的流风余韵中,大部分诗人还是喜欢写宫庭、应制等题材。

比如上官仪这位唐代诗歌史上首位以个人命名诗歌风格的诗人,他的“上官体”形式技巧和修辞之美虽好,但内容相对狭窄,色彩也过于浓艳,辞藻比较华靡。

“四杰”之一的杨炯就看不下去了,他从自己的专业角度上猛烈地抨击了上官体。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诗应该是自己志向以及真情的流露,而不能过分关注声律对偶,可你看看如今诗风,简直就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他以以革除诗坛浮靡之习为己任,开拓了诗歌的内容题材,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与风格。

他甚至一生从未到过边塞,却能以刚建的笔锋,昂扬的气势写下一首经典的边塞诗,激起了无数志士的爱国热情。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西北边境屡屡遭到吐蕃、突厥等外地侵扰,杨炯听到后心中激愤不已,写下一首千古名作《从军行》。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一诗,描绘了一位书生士子听闻家国有难,外地入侵,不禁心情激荡,毅然决然投笔从戎,踏上为国征战之路,参与沙场血战的壮烈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诗人开篇便以烽火连天、狼烟四起的画面,渲染出边关告急的紧张氛围。

边关告急的消息一步步传到了长安这座繁华之都,说明军情很紧张,这也是为什么书生闻讯会义愤填膺,满腔热血难以平息。

不平二字,尽显其爱国之情,激愤之志。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直接描绘出书生辞别朝廷,率领铁骑奔赴前线的英勇形象。

这种跳跃式的创作手法,很好的表达出了战事的紧急,根本不给你啰里啰唆的时间。

而这里牙璋作为兵符,象征着朝廷的权威;凤阙则是宫殿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尊严。

主帅手持兵符,率领精锐之师,出征保卫家国,收复失地。一“辞”一“绕”,生动展现了将士们干练利索、英勇善战的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里写战争场面,不过这里不是从正面着笔,而是以风雪交加的视觉、旗鼓喧天的听觉入手,侧面烘托出战斗的惨烈与艰苦。

那洁白的雪花被鲜血染红,战旗在风雪中摇曳,鼓声、风声、杀喊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战场画卷。

诗人虽未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却通过环境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与无情。读来仿佛看到了战士们在恶劣的环境中,顶风冒雪,舍生忘死的奋勇杀敌的壮烈场景。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诗人以铿锵有力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他宁愿在战场上挥洒热血,建功立业,也不愿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书生。

这种豪情壮志,不仅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更彰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

整首诗的氛围和诗人的情感表达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深知战争的残酷和条件的艰苦,但更明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自己应该毫不犹豫地走向战场,为国效命。

这种精神,正是《从军行》一诗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所在,是华夏民族的最强音符之一。

这首诗气概足以激荡山河,雄浑之声可震慑四方,打破了初唐宫体诗的轻浮与空洞,犹如一股激流奔腾向前,震撼人心,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是后来边塞诗创作者的极佳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