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这首《清平乐》放在现代,一定火不了,这并非因为诗词文化的没落,而是它的内容不够劲爆。

相对于贾浅浅的《黄瓜,不仅仅是吃的》,以及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简直就是羽量级,弱得不行。

尽管如此,这首诗的作者朱淑真还是被人骂上了南宋热搜,那些大老爷们儿拍着桌子、高举手里的思想大棒喊:脸呢!脸呢!

甚至连朱淑真的父母都觉得她伤风败俗,有辱门庭。

明朝第一才子杨慎也在《词品》中说,词是好词,可惜,为妇人所作,并批她不忠不贞。

清代那帮衣冠楚楚的大辫子们,更是口诛笔伐,说朱淑真是“红艳诗人”,不但丢了妇人的脸,也丢了古人和文人的脸,所以就把她的《生查子·元夕》硬生生按到了欧阳修名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并言之凿凿地说,这是欧阳修写给第二任妻子杨夫人的悼亡词,殊不知杨夫人死后不到半年,欧阳修就娶了薛奎之女,大概是不太方便去悼亡怀旧的。

因为这一年元宵节陪他赏花灯的,是薛夫人。

最重要的是,这一年正月十五上元节,欧阳修已经因支持范仲淹被贬为夷陵县令,而这首词的创作地点应该是京师,而非偏僻的夷陵。

今天我们也算在这里为朱淑真这首诗正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提起香风艳曲,李清照也不遑多让,她有一首《丑奴儿》: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这首词同样也写得很露骨,但好就好在,这是李清照写给夫君赵明诚的。在李清照笔下,这是情调,在朱淑真手里,就成了调情。

因为朱淑真的诗是写给情郎的,并且当时她还没有离婚。

史书中,关于朱淑真的记载特别少,这和她的感情经历有关,在那些修书的老夫子眼里,朱淑真是一个反面典型。

原本朱淑真出生在官宦家庭,父亲为地方官员,所以她自幼饱读诗书,精晓六艺,尤其朱淑真出生在杭州,那样一个山水如画的地方,打骨子里感性。

在朱淑真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一位在异地为官的小吏,因此朱淑真有诗:

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

已无鸿雁传家信,更被杜鹃追客愁。

婚后,朱淑真的丈夫不但薄待于她,还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经常出入烟花柳巷,每次喝醉了回家后,就对朱淑真拳脚相向。

尽管如此,朱淑真也没有放弃,依旧鼓励丈夫:鸿鹄羽丁当养就,飞腾早晚看冲天。

但是随着朱淑真的丈夫对她越来越狠厉,朱淑真决定回临安,成为了南宋极少数敢于“逃婚”的女子。

对婚姻极度失望的朱淑真,写下了《愁怀》一首: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

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在南宋,女子想要主动离婚并不容易,如果告官,哪怕婚姻关系结束,也会有牢狱之惩。李清照告张汝舟后,就曾入过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这首《蝶恋花·送春》为朱淑真的代表作,也是她半生愁苦的真实写照。

回到临安以后,朱淑真受到了父母的谴责,并把她赶出家门,因此朱淑真投靠了志趣相投的魏夫人,并有诗《会魏夫人席上》相赠:

占断京华第一春,清歌妙舞实超群。

只愁到晓人星散,化作巫山一段云。

有史书说,朱淑真诗中的“魏夫人”为宰相曾布的妻子魏玩,因为魏玩就是著名的才女,深得朱熹推崇。

但这种可能性不大,魏玩生于北宋,卒于1099年。靖康之变是1027年发生,朱淑真十几岁嫁人,没几年就逃婚了,回到临安后不久,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所以,此“魏夫人”为参知政事魏良臣的可能性比较大。

还有一点更为有力的证据是,朱淑真死后,她的父母把她留存的大部分手稿都焚烧了,是魏仲恭多方收集,编成了《断肠诗集》和《断肠词》。

而魏仲恭正是魏良臣的儿子。

魏夫人好风雅,又很同情朱淑真的遭遇,就将她收为门客,并介绍有名的才子给她认识,久而久之,朱淑真坠入爱河。

遗憾的是,当时南宋政局不稳,金人南犯时,宋高宗一度逃到了海上,因此朱淑真这位贵族情人不得不四处避难,后来逐渐就没有了音讯。

长久的分离,让朱淑真笔下的诗词幽怨颇多,笔笔都是悲凉与失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

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

这首《生查子》就是朱淑真与恋人分别后所作,从词中也能看出朱淑真对恋人深沉的相思与惦念。

但随着时间推移,朱淑真苦等无果,身体每况日下,再加上世俗桎梏、流言蜚语,最终朱淑真选择了轻生,结束所有痛苦。

“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是重不幸也,呜呼冤哉!”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推断,朱淑真投湖的可能性比较大,尸骨无法安葬。朱淑真去世以后,她的父母认为她笔下的诗词伤风败俗,就一把火给烧了。

“比在武陵,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颂朱淑真词,每茄听之,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所能及?未尝不一唱而三叹也!”

魏仲恭感念其遭遇与才华,便开始收集朱淑真的残作,并辑册出版,否则我们今天也不会读到这么多朱淑真的作品。

纵观朱淑真的一生,因一段婚姻而与世俗为敌,尽管她不拘一格,敢写“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但终究是人言可畏,尤其生在那个年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她的人生末年,饱受世人非议,她的处境就像她在词中所写一样: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寒苦无依,不被理解,加上多病相缠,这些都是朱淑真选择结束一切的原因。在两宋文坛,朱淑真与李清照齐名,常相提并论,并且,朱淑真书画造诣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

明代著名画家杜琼在朱淑真的《梅竹图》上曾题: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

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亦言: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

遗憾的是,这位芳年早逝的“问题美女作家”,在后世常常遭到薄待薄评,连带着她在诗坛的地位也受到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