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如您非前述专业人士,请立即离开本页面。

分分钟“拿下”能量代谢指挥中心——下丘脑,GIP真的不简单!

Hi!我是导游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多肽(GIP),咱们又见面啦!

在人体博物馆前几个展馆的参观游览中,我们了解了GIP在胰腺、脂肪组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机制,现在我们来到GIP人体博物馆的最后一站:中枢神经系统馆!

在人体博物馆探索之前,各位已经对GIP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微妙关系有过了解。不过,你真的确定自己已经了解全面了吗?别急,这一站,我们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沉浸式”体验GIP发挥的神奇作用,扫除知识盲点。

带上VR眼镜,精彩又刺激的旅途马上开始(图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能量代谢的“指挥中心”——中枢神经系统

看,我们现在置身于中枢神经系统,真是既精密又神秘啊。

我有一个秘密要和大家分享,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能量代谢的指挥中心!你知道它是如何调控能量代谢的吗?来看看下面这道题,你能否答对?

*弓状核(ARC);腹内侧核(VMH);背内侧核(DMH);室旁核(PVH);外侧区(LH)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B、C

简而言之,在下丘脑中,特定核团对食物可用性、能量储备和营养需求的改变有反应,并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和自主神经系统进行交流,从而引起一系列组织的功能变化,包括肝脏、胰腺β细胞、肌肉、白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1]。这种稳态回路可对全身的能量平衡和代谢进行调节(图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下丘脑中一番作为,GIP多渠道参与能量代谢和食欲调节

看,前面有我的同伴——GIP大部队!

临床前研究显示,GIP受体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参与中枢能量调节[3]。而且,我们的受体细胞可是在下丘脑的参与调节能量平衡方面的核团(室旁核、背内侧核、腹内侧核和弓状核)中广泛表达的哦[4]!

且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饮食诱导肥胖(DIO)小鼠外周注射酰基化的GIP会增强下丘脑进食中心弓状核和腹内侧核的cFOS表达(神经元活性),这些数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GIPR信号的激活与能量代谢相关[5]。有研究者分析了GIP受体表达对摄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下丘脑GIP受体激活时减少了食物摄入量[4]。

不仅如此,GIP还可调节外周因子进入控制进食的大脑区域。研究发现,GIP受体在少突胶质细胞以及组成神经血管单位的细胞类型中表达。由此推测,GIPR细胞可以影响中枢的通透性和灌注,少突胶质细胞和微血管细胞上GIP受体激活可能会增加外周信号(如肽激动剂和内源性肠道激素)进入通常受到大脑扩散屏障保护的进食中心的途径[6]。然而,目前这种提出的机制仅仅基于基因表达数据,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提供具体生理数据来支持这种假设[6]。

“这一切临床前研究提示了,我们可能发挥降低食欲,调节能量代谢的作用[3]。”GIP导游自豪表示。

洞察GIP与恶心呕吐反应

GIP在恶心呕吐方面的表现如何?

提到这,导游GIP又打开了话匣子,我们作为肠促胰素被人们所熟知,我们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除了对能量代谢进行调节,且在动物研究中还观察到GIP受体激活以后,可抑制药物诱导的厌恶反应(恶心样行为)[6,7]。

中枢神经系统对恶心的控制是通过后极区(AP)或迷走神经/孤束核神经元检测潜在的毒性刺激而发生,这些神经元随后将这些信息传递臂旁核(PBN,是脑干内的神经核团,将厌恶/呕吐信号传递到控制进食行为的大脑区域)[6,7]。GIP受体信号通路的激活可整合和/或抑制促进恶心的中枢传递[7](图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研究者在三个不同的物种(即小鼠、大鼠和麝香鼩)中,发现GIP受体信号激活可减轻GLP-1受体激活引起的恶心呕吐,同时观察到食物摄入减少和葡萄糖耐量改善。利用单核RNA测序,研究者鉴定了AP和孤束核(NTS)在抑制性和兴奋性神经元不同群体中表达GIP受体和GLP-1受体的细胞表型,其中GIPR在y-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中表达最多[8]。

小结

从胰腺馆、脂肪馆再到刚才的中枢神经馆,当所有的秘密被逐一揭开,所有的疑惑被逐一解答,关于我的了解大家必然再上一层楼了!

其实,作为第一个被人们发现的肠促胰素[9],我这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有过误解、有过坎坷,万幸,历史从未辜负实干者,现一切已柳暗花明,关于我的研究还在持续进行。

本次GIP人体博物馆之旅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后,还有一本游览小册要发给大家,请大家不要走开,我们下期再会……

参考文献

[1].López M, et al. Trends Mol Med 2013,19(7):418-27.

[2].Hu F, et al.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16,310(11):E994-E1002.

[3].Hammoud R, et al. Nat Rev Endocrinol. 2023;19(4):201-216.

[4].Adriaenssens AE, et al. Cell Metab 2019,30(5):987-996.e6.

[5].Zhang Q, et al. T. Cell Metab. 2021;33(4):833-844.e5.

[6].Samms RJ, et al. Diabetes 2021,70(9):1938-1944.

[7].Samms RJ, et al. Diabetes 2022,71(7):1410-1423.

[8].Borner T, et al. Diabetes. 2021 Nov;70(11):2545-2553.

[9].Rehfeld J F.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 2018, 9: 398523.

审批编码:PP-LD-CN-2540

有效期:2024.6.14-2026.6.13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