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2岁的齐白石突然去了徐悲鸿家,一进门,他就要下跪,吓得徐家人赶紧去拦。谁知,齐白石泪流满面,临走时,又让人搀他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才肯离去。

齐白石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与徐悲鸿结识?按老人家回忆录中的说法,是在192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成名已久的画家,齐白石在易蔚儒的介绍下,先后与著名书画家林琴南、贺履之等人结识,之后又认识了徐悲鸿。

不过,虽然认识,但是徐悲鸿本人还在法国留学,所以并未与齐白石有过太多互动。

如此这般,两人虽说互相认识,但充其量也只是泛泛之交,而他们之间真正互相熟识,其实还要等到1928年末。

1928年末,徐悲鸿前往北平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虽然他这一次在北平依旧没有待上很久,但在返回苏州之后,他却不住的向身边的朋友感慨:

“我这一次去北平很有收获,遇到了好几位艺术功底很高,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其中最幸运的,就是让我遇到了齐白石老先生!”

原来,徐悲鸿在留学归来之后颇为偏爱“写实主义”,而正巧,齐白石的花鸟鱼虫突出的就是一个笔墨精微、形神兼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当徐悲鸿在北平鉴赏齐白石画作之时,一度对齐白石的画技惊为天人,甚至还因此动了将对方招揽进艺术学院的想法。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时的齐白石的画风已经赢得了不少的拥趸,但是主流的艺术圈子里,对其写实画风的抨击也不绝于耳。

比如林琴南、齐璜就曾抨击齐白石画风荒唐,说他是“艺术的叛徒”,是走野路子的“野狐禅”。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徐悲鸿的这份邀请,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这象征着国立北平大学对其画作的认可。

有了这么一番波折,两人自然也就成为了知交。

话说到这儿,论起年纪,徐悲鸿其实要比齐白石小上足足31岁,不过年纪差别虽然很大,但两人其实都出自社会最底层,身上也都有着一股“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桀骜气场。

所以,等到两人日后稍一相处,彼此意气相投,居然很快就发展成了“忘年之交”。

用徐悲鸿妻子廖静文的话说:“白石先生每有佳作,必寄悲鸿。”

徐悲鸿亦在此基础上,帮助齐白石出版了《齐白石画册》,而这又反过来使得齐白石对徐悲鸿,以至于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夕的去留问题上,齐白石也相信了徐悲鸿。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滞留北平城中的齐白石听闻谣言,以为自己危矣。

听到消息,齐白石整日惶恐不安,甚至一度生出了弃家而走心思。

结果,就在他下定决心要流亡香港之时,徐悲鸿夫妇主动上门拜访,极大的稳定了齐白石的情绪。

多年以后,廖静文回想这段经历:“白石老人对悲鸿一向保有最大的信任……他毅然取消了去香港的行程,还邀请我们留下吃了一顿湖南风味的午餐。”

就这样,齐白石毅然决然的留在了北平,而事实上,在建国之后,其位置、名誉、待遇等问题,也几乎全身都是徐悲鸿本人亲自在北京城内往来操办的。试问,这样一位忘年交,又怎么不让齐白石感激万分呢?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齐白石与徐悲鸿虽然不能时常见面,但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往来。

然而让齐白石疑惑的是,从1953年10月开始,他寄出去的书信再也没有得到徐悲鸿的亲自回信,倒是徐悲鸿的后代回信写道:“家父因故出国远行,白石公请勿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见到回信的齐白石倒也不疑有他,但等时日一久,他越发的察觉到其中的不妥之处。

渐渐的,他不仅不再给徐悲鸿写信,就连人也变得沉默寡言。

徐悲鸿到底怎么了呢?难道是忙于俗世,忘了我这个俗友了吗?每当想到这些问题,90岁高龄的齐白石总是一个人孤零零的站着若有所思,直到1956年的一天,他终于从一个学生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答案。

“啊,原来徐悲鸿已经去世三年了!”

齐白石悲从中来,涕泪横流。

原来,早在1953年9月末,徐悲鸿就因脑溢血不幸离世,而为了防止齐白石受到刺激,徐、齐两家不约而同地隐瞒了这则消息。

怎奈,纸永远包不住火。

获悉了徐悲鸿的死讯,齐白石不顾家人劝阻,以92岁的高龄强行闯入徐家,最终在徐家人的带领下,他见到了徐悲鸿的墓碑。

带着满脸的泪水,齐白石缓慢而又坚定的下跪:“老弟,我来晚了,我来晚了……”

拜访过徐悲鸿,齐白石变得越发沉默,或许是因为年事已高,几个月后,老人也逝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