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书曾经被批判过,后来这些书又重新和读者见面,那么这些书为什么被批判?被批判的这些书是不是好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代,权力过分集中,皇帝和官员手握重权,统治天下。他们要让知识分子适应权力的需要,适应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如果有的知识分子写了一些不符合权力需要的书,就会被禁止出版。甚至在秦朝出现了“焚书坑儒”的现象,虽然烧的书有限,活埋的几个儒生也有限,但是给思想和文化造成了重大的冲击,一直被后世诟病。当时被批判的书就直接扔到火里烧掉了,付之一炬也不会留给后代人观看,以免引发不好的联想。但这种思想的潜质并不一定起到长久的作用,因为后代人还会写书,还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有时候这种看法并不一定符合权力的需要,但只要散布出去,就会被人们接受。如此一来,权力系统就要努力限制书籍的出版,尤其要限制那些带有思想锋芒的书籍出版。很多朝代都出现了禁毁书目,禁止一些书籍出版,而出版了的也要经受权力系统的审核,一旦出现不符合权力系统需要的思想,就要被禁止印刷、流行。从古至今,被批判的书不在少数,批判书的运动也不在少数。

权力系统要维护自己的权威,不能让人们获得更多自由的思想,尤其是大多数的农民,只要他们老老实实种地,就可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如果他们看到了经济不平等的现象,尤其看到了贫富差距,整天心里愤愤不平,就会制造很大的动乱,而知识分子有社会担当,有文化,有思想,虽然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宏愿,但并不一定能够实现。他们没有达到“学而优则仕”的目的,就会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只要著书立说的知识分子,就一定具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会不畏权贵,甚至蔑视权贵,具备一定的民本主义思想。不管写的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剧,只要具备反抗思想的,或者被批判为诲淫诲盗的,就一定会被禁止流行。可以说,被批判的书并不一定都是坏书。有些书由于思想品位比较低级,庸俗不堪,甚至有的直接描述色情内容,也就被权力系统禁止了。在权力系统提倡的儒家思想里面,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的说法,而具有色情描写的书籍一般都犯了忌讳,会被禁止流行。当然,在晚明时期,有一些色情描写的书籍,却代表着个性解放的思想,不一定完全是诲淫诲盗的内容。到现在为止,《金瓶梅》仍然被人们认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奇书,而不是色情小说。因为《金瓶梅》里描述了晚明社会的生态,而不仅仅在描写一个人的糜烂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浒传》成了被批判的书,是因为《水浒传》中有了“官逼民反”的思想。《红楼梦》成了被批判的书,是因为权力系统认为《红楼梦》有讽刺的笔法,有诲淫诲盗的内容,会让一些年轻人学坏。而后来放开之后,无论是《金瓶梅》《水浒传》还是《红楼梦》都公开出版了,并没有影响那么大,没有让年轻人学坏,看来还是权力系统的神经过于敏感了。到了现代文学时期,鲁迅、胡适的书比较畅销,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张爱玲、郁达夫、朱自清、老舍等人的书也比较畅销。按照现在的主流意识形态评价,鲁迅的文章算是比较正统的,而胡适因为晚年跟着国民党跑到了台湾,他的研究却没有获得充分肯定。尤其是“反右”斗争时期,除了鲁迅,其他的作家似乎都被打倒了,他们的书被命名为“大毒草”。有一些封存在图书馆里,有一些已经被烧毁了。拨乱反正以后,出版界迎来了春天,不仅出版了鲁迅、胡适的书,还出版了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张爱玲这些人的书,甚至还出版了被鲁迅公开批判的林纾的书————主要是林纾的翻译著作。林纾用文言文翻译外国作品,而且听的是朋友的讲述,立刻就能翻译出来,算是一种再创作,而不能算作严格的翻译。

批判一些作家作品,本身就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即便只是文艺批评,也有一些权力运用的意思。文艺界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美好,也有谁掌权谁说了算的现象,却并不会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甚至在一段时期批评变少了,而赞美的话却变多了,以至于人们看到的只是在资本和权力的推动之下批评者发出的赞美之声,而没有中肯的点评。如果发展到全民点评,全民批判的程度,就真的是文艺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因为全民点评一定会被权力系统引导,会被资本引导,而失去了客观、公正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看待被批判的书,一定要剔除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剔除权力和资本的影响,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些书,会发现这些书也有可取之书,并不全是大毒草,也不全是人们不喜欢的东西。只不过人们被灌输了某种思想,就认为那些被批判的书是坏书了。看看历朝历代的禁毁书目,就知道怎么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