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宜春6月29日消息(记者刘培俊)“快过来,我发现幼鲵了,在这里!”一位发现大鲵的小朋友不停地呼喊着。6月28日,江西大鲵文创体验中心的观赏池内,3条大鲵趴在石涧,紧闭双眼,慵懒的模样,甚是可爱。

从发现纯种野生“江西大鲵”种群,再到加强大鲵的保护,江西靖安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江西大鲵文创体验中心(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西大鲵文创体验中心(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设立保护区 创下诸多全国第一

“大鲵生活在深山溪流中,是一种昼伏夜出的神秘生物,因其叫声像狗吠,所以又被古人称为‘狗鱼’。”靖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小红说,大鲵的生活环境较为独特,主要分布在水流湍急、水质清澈的山间溪流间。靖安的山岭间溪流纵横,石缝洞穴遍布,自古就是野生大鲵的栖息地。

模拟大鲵生态生活环境的“生态栖息岛”(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模拟大鲵生态生活环境的“生态栖息岛”(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在靖安境内,遍布着诸多仿生态繁殖沟,这些看似普通的“小水沟”是大鲵成功繁殖的关键。针对大鲵对水质的要求,繁殖沟内引入了纯净且清凉的山泉水。因大鲵喜暗畏光,白天一般躲在溪间的洞穴或石缝中,为此,当地百姓在繁殖沟的底部两侧凿出缝隙,以便大鲵隐匿休憩。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的方法,当地大鲵的繁殖成功率大大提高。

大鲵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这也导致其曾经濒临灭绝。1988年,大鲵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自此,越来越多的学术机构和社会团体投入大鲵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之中。

大鲵的人工繁殖与养殖是世界性难题。为保护珍贵的大鲵,1974年,作为我国大鲵主要原产地之一的靖安县就发布了全国第一个保护大鲵资源的通告;同年,靖安县组建了全国首个大鲵研究所;1980年,靖安县设立了大鲵保护区;2011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了靖安县潦河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

江西大鲵文创体验中心(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西大鲵文创体验中心(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除此之外,靖安县还创下几个“全国第一”:从1996年到2004年,靖安成为全国第一个掌握大鲵人工繁养技术,并第一个成功人工繁育出大鲵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的地方。随着大鲵数量的大幅增长,人工繁育的大鲵被投入市场,成为畅销的水产品。2005年,靖安县被授予“中国大鲵(大鲵)之乡”的称号。

多措并举 保护大鲵栖息环境

为了守护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物种,靖安相关政府部门也采取了诸多举措。记者了解到,靖安潦河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共有小水电站18个,其中核心区15个、实验区3个。2019年,按照国家四部委(水电〔2018〕312号)小水电文件精神,保护区核心区15个小水电站均已全部拆除退出,实验区3个小水电站按照“一站一策”要求完成整改,必须保持下泄生态流量,有效恢复大鲵生境。

大鲵幼苗(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鲵幼苗(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据靖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漆卫星介绍,当地结合河湖长制、警长制,落实禁捕水域网格化管理要求,完善禁捕监管“网格长”,创新生态环境执法体制机制,整合涉生态保护各相关部门执法力量,首创“生态卫士”综合执法中心,专门开展综合执法。渔业渔政部门十几年坚持不间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严格种苗管理,放流本地纯种大鲵近2万尾。

自发行动 谱写“人鱼情缘”

大鲵从野外被发现,到人工繁育、驯养、规模化发展,居住在靖安县中源乡古竹村的郑水生功不可没。郑水生知道野生环境下大鲵繁殖率不高,存活的数量有限,于是在1996年办理了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干起了甲鱼养殖。一次,他在野外发现4尾大鲵,带回家试验驯养、繁育,最终获得了成功。

两年后,靖安县大鲵研究所、南昌大学生物系与郑水生联合开展大鲵繁殖课题研究,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为了保护靖安境内的大鲵种源,人工驯养、繁育成功之后,郑水生潜心研究大鲵繁育、驯养技术。他仿照大鲵野生环境建起繁殖沟,让大鲵鱼苗度过安全期,然后按年龄分池驯养,成活率大大提高。

大鲵(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鲵(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2012年,靖安大鲵名声大震,全县大鲵养殖呈井喷式发展。郑水生一边给养殖户做技术指导,一边扩大自家繁育、驯养规模,一年繁殖鱼苗达到近2万尾。面对巨大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的诱惑,郑水生不仅没有“随波逐流”,依旧坚持纯种繁育、驯养,每年还拿出四五百尾适合野外环境生长的大鲵放流。

在靖安,像郑水生一样让大鲵“子孙满堂”“延年益寿”的人还有很多。“如今百姓看见了搁浅的大鲵,不仅会及时向森林公安报告,还会护送大鲵返回溪流。此外还有靖安老表自发组成护渔队,开展禁捕、保护大鲵等工作。”靖安县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股负责人舒文涛如是说。

江西大鲵文创体验中心(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西大鲵文创体验中心(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至今,数以万计人工繁育的大鲵回归自然,像它们的先祖一样在靖安的山林溪涧中恣意遨游。舒文涛告诉记者:“靖安县林业局多举措做好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首先是整合人员力量,加强保护区的日常巡护管理,同时还加大宣传力度,扩展宣传范围,定期开展大鲵等野生动物的保护宣传工作。此外还开展‘绿盾行动’和保护区专项行动,排查保护区内是否存在违法情况。”

捷报频传 江西大鲵引发热议

靖安人与这个古老物种之间的故事,诉说着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万物生灵的深情。而大自然对靖安人的馈赠也十分丰厚。2022年,中国科学家在此发现纯种大鲵野生种群,并将其命名为“江西大鲵”,轰动全国。

模拟大鲵生存环境(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模拟大鲵生存环境(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据科研人员调查发现,江西大鲵是目前中国首个遗传身份明确且野外稳定繁殖的大鲵纯种种群。同时,这也是中国首个可记录大鲵完整自然生活史的野外种群,为系统收集物种的基础生物学和栖息地生态学资料等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机会。这些基础研究数据是评估其濒危程度、制定相应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依据。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