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多地相继出台新政,鼓励农民放弃、退出宅基地进城买房,这一举措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宅基地与进城买房的“交易”

其实,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的政策一直都有,但今年似乎有所不同。一些地方开始愿意掏钱了,比如湖北鄂州、安徽凤阳和江苏南通等地,未来还可能有更多的城市加入这一行列。然而,这背后的目的并非为了城镇化建设,也不是觉得农民在偏远乡村过得不好,想帮忙提升幸福指数,而是纯粹为了给土地财政续命。

土地财政的困境与农民的“救场”

众所周知,全国房地产库存已经达到了7亿平米,再创历史新高。而主要库存基本都堆积在三四五线城市中。如果失去棚改货币化助力,将意味着土地财政不可持续,一些地方都要面临着“流动性枯竭”的困境。因此,为了解救房地产,一些地方开始把手伸向全社会最基础的群体——农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民进城: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然而,这步棋大概率会落空。原因何在?其实跟前些年城镇化一个道理,很多城市都想拉农民进城贡献劳动力和购买力,但却忽视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农民是否能在城市中找到一份能养家糊口的工作,以及有一个靠谱的社会保障。

想当年房地产辉煌的时候,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民工,而现在可能只剩下了滴滴、外卖、快递和保安这些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这几年经济蛋糕缩小,迫使城市里的大学生也在纷纷下场卷这些饭碗。对于农民工来说,年轻的还勉强能竞争一下,至于稍微年纪大的,在城市基本就是两眼一抹黑,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宅基地:农民的“避风港”

农民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群体。老一辈看到土地荒着就会想种点东西,甚至还有的老人会往家里囤粮食。原因无他,对于经历过灾荒的人,完全端在自己手里的饭碗才能让他们感到踏实。

宅基地和村里的房子,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一个无处可去也能回的地方。哪怕沦落到活着的时候就得提前穿好寿衣等死,那个地方也不能赶你走。然而一旦放弃了宅基地,城市混不下去,那就真是走上了绝路。

他山之石:美国的城镇化教训

参考美国就明白了。美国在2000年左右大搞城镇化运动,把农民都赶到城市里去,农田都变成了农场主的,农民没有了地。结果经济危机爆发,大量底层人员在城市混不下去,回村又没有地,就只能在城市里沦落为流浪汉或者住进了贫民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我们的大多数农民工是没有养老金的,50岁以后只能依赖种养过日子。所以乡下土地基本是农民的最后归宿。发布政策的城市也明白,让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这次他们“挺大方”,甚至愿意拿出5万块钱的抵扣券作为鼓励。但注意,是抵扣券,不是现金。

5万抵扣券:农民的“鸡肋”

有钱的农民早已经在城市里买房了,也不在乎这5万的抵扣券。而没钱的农民缺的不是这5万的券,而是减去五万的那一部分以及解决孩子生活的配套和提供进城后的养老保障。比如进城买房的农民每个月可以领2000-3000的养老金这才是最大的诚意。但可能吗?不可能!

最怕:强制农民上楼

我最怕的就是有些地方绷不住又开始搞一些幺蛾子比如强制农民上楼。我记得2021年之前各地掀起过一阵拆村运动声势浩大打着各种旗号比如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等等。

其实就是为了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来增加耕地面积从而强迫农民搬出平房搬上楼房住。最后这一行为惊动了中央,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特发红头文件:不得强迫农民上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地产的“救命稻草”与农民的“未来”

前些年让农民上楼是为了发展房地产,而几年后的今天让农民上楼则是为了解救房地产。这些年产业根本就没怎么发展明白天天就围绕着房地产转了。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高度依赖房地产的城市没有未来!

最后想说的是,中国的根是农民,他们是最应该被保护的群体。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的高速现代化信息时代,农民未曾多言,矜矜业业。反倒是有些人,没粮食吃的时候叫农民爷爷;刚有粮食吃的时候叫农民伯伯;粮食够吃的时候叫农民兄弟;粮食有余剩的时候叫农民工;吃撑了的时候叫他们低端群体。

物质低端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思维低端、格局低端,最后导致精神也跟着一起贫瘠了。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农民的需求和利益,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保障,而不是仅仅把他们看作是房地产的“救命稻草”。

郑重声明:文章素材来自官方媒体,作为自媒体创作者,始终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时事的相关评论,无不良舆论引导。此外,对于事件的真实性,自媒体创作者很难把控,所以也请大家理性阅读。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