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现今的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始终因开发程度较低而难以吸引外界眼球。其原本的发展进程,也就更加容易为后世所自然忽略。但在某些特殊阶段,崇明也曾身处时代大潮的风口浪尖。发生在1659年的崇明围攻战,就是该岛为数不多的历史高光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的崇明沙州 浮现在唐朝时期

早在公元7世纪,最初的崇明岛因长江口泥沙淤积而露出水面。但在当时还没有完整的大型岛屿框架,只是基于大片近海浅滩之上的几座沙州。因此,不仅没有任何常驻人口,连偶然造访的渔民都非常稀少。唯一的作用价值,就是为远方来的船舶充当路标。考虑到同时代的南通都还只是独立岛屿,原始崇明的无人问津也就显得情有可原。但到公元10世纪的杨吴政权建立,今日岛屿的西北部已出现固定村镇,可见由滚滚长江所带来的泥沙吞吐量是多么巨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时代 黄河夺淮加速了崇明岛成型

不过,崇明直到此时也依旧仅有小片的岛屿和更多分散沙州。在公元12世纪的黄河夺淮事件发生后,更多泥沙通过淮河水系与大运河注入长江,才直接加速了更多浅滩的堆高进程。于是,崇明一带的岛屿面积和数量都急速上涨,并且因盛产海盐而被宋朝当局重视。同时,群岛北侧的水道也由于聚集更多泥沙而不利于航行。从而迫使更多商船选择走南侧路线,再由当时的苏州河进入中世纪上海。类似的航运模式,也一直被后世给保留到近现代为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世纪的崇明群岛 成为两宋的海盐产地

期间,还有来自开封五大河的船名邵青,利用金兵南下的混乱而聚众起义。他们主要盘踞在当时的崇明沙州,并计划渡水占据北面的江阴。但在公元1131年的崇明沙之战中,被尚有余力的南宋官军击溃。但崇明作为沿海支点的价值,也在这次短暂的风波中被凸显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元明三朝的崇明群岛变化

到了明朝建立的14世纪,崇明已稳步进化为长江口的大型群岛。其中既包括规模较大的东沙岛和三沙岛,也有分布在它们周围的更多零星礁石和更大面积的浅滩。尽管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里距新王朝的都城南京不远,甚至能被接被划入最重要的南直隶省。但许多不服海禁策略的沿海居民,还是选择在这片群岛间挣扎求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初年的崇明群岛地图

明军自知无法完全荡平海疆,便采取两手抓的分化瓦解策略。不仅在至关重要的东沙建立县城和驻军,也经常雇佣或动员百姓充当民兵,并且因他们的凶悍作风而加以某种褒奖。但自持模式与陆上卫所完全类同的水寨,很快就因经费有限、人员逃亡和参与走私活动而大幅削弱。于是在近代早期的1501年,还爆发过土豪施天泰与纽东山的小规模叛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时代的崇明群岛 也是倭寇长期活动的区域

当然,直到16世纪中期的倭寇时代来临,崇明的防务属性才真正获得重视。由于太平洋风浪的不断侵蚀,原有的水寨据点也逐步为倒灌的海水所摧毁。官军只能向北移步,并按照原来的样式再建营垒。同时借助财政倾斜和西洋火器东传,逐步提升原始的城防系统,继而扮演长江口的第一门户重任。兵力也扩编为1090人的守城分队、1103人的水兵、400土著民兵和60艘大小船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脱胎于海防水寨的明朝崇明县城

1554年,来自浙东的大股倭寇尝试发起挑战。但因为只时行船走私的海盗,明显缺乏应付成熟营垒的攻坚能力。经过2天的苦战,才勉强突破城墙防御,却因之后的巷战损失太大而选择退走。当然,由于明军缺乏射程足够的大型火炮,驻军据点外的岛礁依然不受长期控制。大量走私海商依旧能在群岛时代的崇明进进出出,甚至到后来的万历和崇祯时代,都保持着随时群起围攻官军水寨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官军和倭寇都为控制崇明而进行了漫长的边界战争

公元17世纪,这种吏制帝国与民间私人武装的诡异平衡,还是为更大的外力所打破。当满清大军在1645年占领南京,就有大批逃亡的官吏和溃兵拒绝至崇明群岛,准备召集义军去反攻陪都。但因为缺乏启动资金与其他必要支持,并没能采取任何实质行动。反而在清军抵达时,因惧怕在嘉定搞过屠城的李成栋而宣布投降。清廷随即也认识到崇明的战略地位,始终以近2000左右人的兵力加以看守,用于应付任何南明系水上势力的反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明在转投清朝阵营后 发挥了抵御南明反扑的重要作用

后来的事实也的确证明,以舟山群岛为基地的明军水师过于羸弱,连这个小小的县城都没法攻破。反倒让顺治朝的满清愈发重视崇明,在岛上部署超过6000人的新募水师,配合留在吴淞的余下4000人成掎角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成功的北伐前进线路图

1657年,真正的城防能力考验由福建沿海杀到。长期以金门和厦门两岛为基地的郑成功,发动3000艘船只与号称200000人的部队北上,浩浩荡荡的开向长江中下游水域。此时,大部分明清驻军都缺乏重型火炮的缺陷被直接暴露出来。虽然崇明县城脱胎于海防水寨,又正好位于近岸航道的咽喉位置,却无法对距离稍远的船只构成威胁。基于形成快速突破的郑氏舰队,也对没什么经济价值的崇明懒得搭理。于是选择暂时绕过,直扑位于大运河沿线的镇江京口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成功的精锐铁人军步兵

等到郑家军在1659年困居南京城下,原来驻防在崇明的6个营水军便迅速从侧后方袭来。郑成功迫于无奈,只得叫停这场声势浩大的远征,将残部和所有战利品都打包装船撤离。他们在半路上再次路过崇明,便出于提振士气和泄愤需要而决定攻占县城。准备利用大部分驻军外调的时间窗口期,在离开长江流域前再最后劫掠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早期的水师 大都就是投诚过来的前明官军

清军方面也对其意图早有预判,提早将2个营的水师调回岛上驻防。他们虽没办法在水面上逼退敌舰,却依旧能利用砖石城墙进行顽强阻击。郑氏部队首先将购买自澳门的红衣大炮搬运上岛,继而又在重火力掩护下派人去填埋外侧的护城河。守军则只能依靠弗朗机级别的武器回击,尽可能对靠近城角的敌军实施杀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明军队从澳门购买的红衣大炮

由于普通郑氏兵丁大都只配发弓箭,所以很难在近距离上占得优势,致使数次利用云梯发起的大规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最后虽对西北面的城墙造成巨大破坏,却是还在肉搏中被赶来增援的民兵驱逐出去。郑成功眼看自己要再度因攻坚不利而困守城下,只能再次下令全军上船后撤。这场崇明围攻战,也就成为其北伐征程中的尴尬谢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似庞大的郑家军 最后也没能拿下崇明县城

此后,整个苏南的水军都因长江口战事消停而不断裁员。清廷为防止郑成功一类的海上势力威胁内河,转而斥巨资在吴淞口建立炮台,并将较为珍贵的红衣大炮都部署到那里。崇明本身则因泥沙的进一步淤积,彻底从群岛变成完整的大型岛屿。但由于武器限制所造成的防区覆盖面积不足,还是让朝廷无意继续在当地部署重兵。该岛也就在近现代的许多后续冲突中“独善其身”,直到21世纪才再度因经济原因而引得更多人瞩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文完)

大明挽歌 :郑成功北伐南京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