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高血压年会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已有3亿左右的高血压患者,我国成为高血压大国。作为一种危害国民的慢性疾病,忽高忽低的血压常常会让人感觉头晕、乏力,尤其是高血压还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1]],它还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那么,高血压能治好吗?一般来讲,大部分的高血压是无法治愈的,对于早期且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能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调节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更多的患者都需要长期通过药物治疗来管理血压,那么,降压药该怎么选择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血压管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血压能治好吗?降压药的“好药”标准之一:降压控压双平稳

降压是硬道理。很多高血压患者降压普遍存在“求快”心理,但短时间内血压“速降”并非好事。血压下降速度过快很可能导致头疼、心率过快等不良反应的发生[[2]]。

因此,保持血压平稳达标才是科学的血压管理方式[[3]],一般来说,建议用药后4~12周逐渐达到目标[[4]]。在众多降压药的选择中,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作为一种钙通道阻滞剂(CCB),它在降压、控压 这两个方面实现血压管理的平稳达标,表现突出。

以原研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为例,其通过降低钙离子与细胞膜结合及解离速率[[5]][[6]],从而使药物起效更为平缓。有实验数据证实,服用原研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后,患者血压在4-8h内平稳下降。

正是因为其降压平稳,有效减少因血压快速下降而可能引发的各种不良反应。

控压是关键。由于人体血压动态呈曲线形式,一般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幅度内上下波动才安全。若患者收缩压在24小时内波动的标准差超过12.8mmHg,可能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7]]。数据显示,血压波动大的高血压患者5年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是血压波动较小患者的2.8倍,10年内甚至可有3.5倍[[8]]。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改善血压波动、保持血压稳定方面表现出色。有实验数据证实,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24小时血压的平稳控制上,比硝苯地平控释片和非洛地平缓释片的优势更加显著。从长远临床获益来看,坚持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可让血压长期稳定在安全范围内,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血压能治好吗?降压药的“好药”标准之二:长效持久

长效降压药有助于提高血压管理的达标率。《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和国内外多个高血压指南一致推荐优先使用可以覆盖24小时以上的长效降压药[[9]][[10]][[11]]。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作为第三代长效降压药,它的药物分子半衰期长达30-50h,可实现血压超24小时长效持久保护,即便偶尔漏服,对血压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值得注意的是,用药单一,数量越少,次数越少,患者越容易坚持服用。原研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1天1次,1次1片,更方便患者服用,长期控制血压。

高血压能治好吗?降压药的“好药”标准之三:减少事件发生、安全性高

治疗高血压的长期目标也是为了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总体危险。而原研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降压控压的同时可保护血管内皮,对于减少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事件至关重要。

该药可以治疗各种细分高血压患者群体,如冠心病患者,有斑块的患者,合并有各类慢性疾病的高血压患者[3],适用人群广泛,坚持服用长久获益。

此外,药物的安全性是维持长期稳定治疗的基石。原研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副作用少,其说明书的不良反应一栏,并没有出现“头疼、心悸”的字眼[1],且给肝肾带来的负担较小。作为通过严格的实验室论证和四轮临床试验的原研药,络活喜也经历了上市前后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测,进一步保障用药疗效和安全性;实际用药时,因其没有绝对禁忌症,还可与其他4大类降压药物及中药联合用于降压治疗,长期服用更令人放心。

高血压能治好吗?虽然这种慢性疾病无法根治,但患者可以通过选择像原研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这样,疗效显著、安全性高、适用人群十分广泛,且没有绝对禁忌症,可以与其他降压药物联用的降压药,以解锁血压的高质量管理。除了药物治疗,想要控制血压,生活干预同样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可以从饮食、运动、生活习惯与情绪等方面进行生活干预,还要养成定期监测血压的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 张永红.美国高血压协会公布高血压新定义——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应全面评估[J].中外医疗, 2010, 29(35):1.

[[2]] 魏婧宇.过度降血压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J]. 2021.

[[3]] 韩君华,朱志芳.降血压最重要的是控制晨峰高血压和24小时血压平稳达标[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4, 14(5):1.

[[4]] 高血压联盟, 等. 2014年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简明版). 中国循环杂志, 2014, 29: 131-140.

[[5]] Furukawa T, et al.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1997;121(6)1136-40.

[[6]] Takeshi T, et al.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ertension. 2003;25525-535.

[[7]] Masahiro Kikuya, et al. Day-by-day variability of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at home as a novel predictor of prognosis: the Ohasama study. Hypertension. 2008 Dec;52(6):1045-1050.

[[8]] 刘骏, 等. 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5~10年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7 Jul 20;37(7):919-923.

[[9]]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 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9): 721-725.

[[1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 24(01): 1-46.

[[11]] Mancia Chairperson G, et al. 2023 E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J Hypertens. 2023, 41(1): 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