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纪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便开始退化,此时肠道再出问题,容易吃不好,吃不香,能量得不到补充,身体很快就会垮掉。

身体如果出现“3处臭”,小心了,那是肠道向你发出的报警信号,提示你:再不好好爱护我,我就要作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体3处发臭,是肠道在求救!

1、大便臭:

大便气味,是辨别肠内环境好坏的方法之一。

健康的人,除非吃肉特别多,一般情况下大便不会特别臭。如果天天排便恶臭无比,尤其是以下几种“臭便”,可能是肠道出了问题。

  • 刺鼻酸味:多是发酵性消化不良,“食滞”的结果;
  • 腥味:伴有腥味的焦黑便,提示消化道出血且量较多;
  • 腐臭味:水便伴肉或鱼的腐臭味,是肠内大量血液或黏液分解的表现;
  • 奇臭味:肉汤样大便伴奇臭味,多见于肠道出血性坏死炎症;

有以上情况者,最好到医院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屁臭:

放屁臭,一方面可能是肠道内有较多的粪便潴留未排出,提示你该去排便了;另一方面,或是屁的成分发生了改变,这多是饮食结构异常或消化功能不全引起的。

此外,若出现以下2种“臭屁”,应格外注意——

  • 臭鸡蛋味:这是蛋白质代谢到最后腐败的味道,预示着胃肠道可能出了问题,最坏的结果就是肠道恶性肿瘤。

频繁放臭鸡蛋味的屁,同时还有其他胃肠道问题,如便血、排便突然不规律、便便性状改变等,一定要重视起来。

  • 腥臭味:消化道有出血,胃酸及肠道细菌会把血液分解,使得排出来的粪便像柏油一般,且放出来的屁也带有腥臭味。

此外,肠道有恶性肿瘤时,因为癌组织糜烂、剥落、出血,再加上细菌的分解发酵作用,放的屁也有腥臭味。

3、口臭:

肠道不好,也可能导致口臭。消化不良易致便秘,而滞留于体内的大便会产生粪臭素、氨气、硫化氢以及肠道内部细菌腐败分解产生的各种臭味。

这种臭味,可能藏于大肠内,又或者进入血液,流到肺部,与呼出去的气一起排出体外,也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口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易被肠道疾病感染的群体

易被肠道疾病感染的群体

中老年:中老年人牙齿多松动脱落,或由于疾病原因,常常喜欢吃精细软烂的食物,纤维量摄取不足。这种饮食习惯使肠道内益生菌减少,容易出现肠道菌群紊乱,导致便秘或腹泻。

婴幼儿:小宝宝的肠壁薄,黏膜弱,肠液中的各种酶含量较成人低。肠系膜长而薄,发生肠套叠、肠扭转的机会比成人高。

美食爱好者:有些人似乎天生长着一副好肠胃,各种美食来者不拒大快朵颐。但常言道:病从口入,大部分病菌都是从嘴里吃进去的。平时胡吃海塞不在意自己的肠胃,小心会吃坏你的消化系统,让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找上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久坐加班族: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已经是办公室“码农表妹们”的日常写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打破肠道规律,久坐导致胃肠蠕动缓慢,从而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旅游发烧友:对于大多数旅游爱好者来说,“水土不服”也经常成为我们忠实的旅伴。

“出师未捷身先死”,旅游中水土不服,伴有发生腹泻、腹痛、呕吐,严重者会导致脱水。所以经常旅行或出差的人肠胃多脆弱,需要更多的呵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肠癌早期4种预警信号

肠癌早期4种预警信号

1. 饭后恶心不适:在吃完饭以后,出现恶心不适的症状。如果说是女性朋友的话,有可能是怀孕了;如果不是怀孕的话,就有可能是肠癌引起的不适。

肠道出现了异常,吃完饭以后肠道没有办法尽快消化食物,时间久了就会刺激胃,造成恶心不适的情况。如果严重些,甚至会直接吐出来。

2. 大便规律改变:一般大家的排便都会有自己的规律,一天什么时候一到两次。但近期突然毫无规律,变成一天三四次,甚至10多次,而且大便的时间变长,有排不尽的感觉。

此外,每次排便不多,甚至没有粪便,排出了一些黏液、血液,排出的大便也有可能不是常规形状,变细、变形,甚至呈扁形。

3. 排便出现疼痛:在排便的时候,持续性感觉腹部疼痛,胀气不适,甚至结肠部位出现肿块,经一般治疗症状都没能得到缓解的。

出现这一“预警信号”很大可能是肠癌导致的,此时一定不要忽视,应及时去医院做相关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排便出现便血:大肠癌最早期也最常见的“预警信号”是便血。但是因为和痔疮非常相像,所以容易被误认为是痔疮进行处理,导致错过了治疗时机。

肠癌引起的便血一般为暗红色,量较少,粪便带脓血、粘液或血便,以往没有痢疾、肠道慢性炎症等病史。而痔疮的便血通常为鲜红色,出血量较多,血不与大便相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保护肠道健康?

如何保护肠道健康?

俗话说,病从口入。许多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此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因此,保护胃肠道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

1. 饮食规律,均衡营养。长期不规律饮食和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引起多种胃部疾病,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日常生活中,应保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过度饥饿或进食过饱。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均衡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

2. 减少食用冷、辣、热、硬、熏、腌食物。常食用冰凉、热烫、辛辣或难以咀嚼吞咽的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对胃黏膜造成损伤。熏制和腌制的食物中的亚硝胺类化合物有致癌作用,尽量减少食用。应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细嚼慢咽,食物经过充分咀嚼后再下咽,减轻胃的负担。

3. 戒烟、限酒,少饮用浓茶和浓咖啡。烟和饮酒与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酒精会造成胃黏膜的损伤,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出血、糜烂。浓茶和咖啡会增加胃酸分泌,加重胃黏膜损伤,增加溃疡的发生风险。

4. 放松心情,合理减压,适量运动。持续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可能会增加胃酸分泌,诱发胃溃疡。休息不足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胃肠道疾病的风险。

要保持心情愉快、稳定。通过适量的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5. 补充益生菌,加强并保护肠粘膜层,从而在维护肠道粘膜层的完整性和调节肠道免疫系统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益生菌肠道定植过程中产生消化酶,可促进营养消化吸收,如帮助饮食中铁的吸收和利用。制造营养物质,合成多种维生素,脂肪酸、抗氧化剂、氨基酸等。

益生菌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常饮用能促进肠道运动,缩短食物在肠胃的消化时间,软化酵解结肠内容物,从而促进消化。而且还可以增加粪便排泄量,预防便秘发生,排清体内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