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浦南金山地区的白酒生产企业,是当时上海酒业历史的一个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山,是上海最早成陆的区域之一。作为金山前身的海盐县是上海地区最早设置的县级行政区、县治所在地。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至会稽郡海盐县登山望海,此山后被称为张堰秦望山。据传,当地官家酒坊酿制酒水供始皇饮用,因此张堰酿酒历史得以源远流长。

浦南重镇张堰,境隶海盐县,因西汉开国功臣张良愿从赤松子在此隐居而得名。张良隐居于张堰后,在前秦酿酒技术基础上改良并提升了本地的酿酒工艺。后人感念汉留侯张良,便将本地酒命名为留溪佳酿酒。

至宋元时期,金山所属地区物产丰富,经济有所发展,酿酒业的规模亦随之壮大。彼时,金山乃是酤酒“盛市”,交易繁忙。

这一时期,宋廷为将酿酒业收归国家管理,在朱泾镇设置了大盈务、枫泾镇设置了白牛务、亭林镇设置了亭林务等多个机构征收酒税,当地税收大增。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抗金名将韩世忠曾屯兵枫泾一带,他令人制造大肚小耳的“四耳祭瓶”,用作犒赏三军的酒壶,也作行军水壶。明清以来,枫泾一带也屡屡出土宋代“韩瓶”,这种夹砂陶上釉长筒形容器,是枫泾现存最早的盛酒器具。

民国初年,遍布全国各地的南社成员经常在金山张堰镇聚集,商讨国事,以教育和办报为国家振兴、民族发展开拓新路。

南社创始人之一姚石子,曾邀柳亚子在张堰创办《南社》杂志。某日,姚石子把书稿改定后,邀请柳亚子去聚兴楼菜馆喝酒吃饭。柳亚子是位诗人,与朋友喝酒颂诗自然是一大乐事,便欣然前往。来到聚兴楼菜馆,姚石子对柳亚子说:“老兄,聚兴楼有道名菜,那就是黄鳝鱼,你看是炒鳝片还是煨鳝筒?”柳亚子摇摇头,笑答:“我不爱吃鳝片,也不爱鳝筒,我爱诗(丝)。”此话一出,逗得姚石子也大笑起来:“大诗人爱诗,奇人奇语。好,今天就来一个响油爆鳝丝!”

当师傅端上了爆鳝丝时,滚烫的油还在“吱吱吱”地爆。在鳝丝上撒上碧绿的葱花、黄黄的姜末、白白的蒜泥,色彩丰富、香味四溢。姚石子说道:“老兄,有(丝)诗还须有好酒,尝尝我们当地的留溪佳酿,那可是我们本地留溪酒坊的上好白酒。秦汉开堰留溪客,唐宋筑楼引仙人。老兄今天当是仙人。”柳亚子品尝以后大为赞赏,尽兴而归。遂在沪报刊上推荐介绍,由此张堰响油鳝丝和留溪佳酿白酒闻名沪上,成为响当当的上海本帮特色名菜和苏浙沪上等白酒佳品。留溪佳酿因此在上海的文化界和工商界口碑相传,声名鹊起。

1958年,金山县和松江县、奉贤县等七个郊县划归上海。同一时期,在推广1955年烟台酿酒厂《烟台白酒操作法》试点成功后,全国掀起兴建酒厂热潮,上海市郊浦南地区的金山县张堰酿酒厂和奉贤县四团酒厂成立。从此,金山县先后有了三家酿造型企业:上海金山酒厂、上海工农酒厂、上海张堰酿酒厂。县里同时还有一些小型酿造作坊,县粮食局下属粮库就有一家酿造厂,以及各乡镇公社的小规模酿造企业如朱行食品厂、亭新供销社食品厂都有酿造及承担金山县糖业烟酒公司指定的白酒分装任务。

浦南金山地区的白酒生产企业,是当时上海酒业历史的一个缩影。计划经济时代,这些本土白酒为上海市民的餐桌增添了一道风味,最终却遗憾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所幸,上海本地白酒品牌的空缺如今正在被逐渐填补。近年来,上海留溪佳酿酒业有限公司通过与国内知名白酒专家、沪上文化专家、酿酒技术团队合作,推出了留溪佳酿上海白酒、永和昌酱酒等产品,在传承与回味、微醺与回眸中,重新酿造新的海派白酒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