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海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根雕艺术传承人王清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根雕塑作品——刘海戏金蟾

王清梅是福建省仙游县人,几十年来,他专心于竹根雕创作,用一把雕刻刀,赋予一截截毛竹根以新的艺术生命。他的作品构思新颖大胆,风格粗犷豪迈,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

今年60岁的王清梅,坚守着传统的竹根雕制作技艺,转眼间已过了40余年,如今他已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技师、省工艺美术大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走进王清梅的“王氏竹木陈列室”,空气中散发出竹的清香,达摩、罗汉、关公、苏东坡等竹根雕精品栩栩如生,弥漫着清新自然、古朴典雅的气息,令人赞叹。

王清梅是榜头镇紫泽社区人,家里祖祖辈辈都是以雕刻为生的手艺人。他在十六岁便外出拜师学艺,学习眠床上的雕花,后又学过寺庙佛像雕塑,先后从事木雕、铜雕、石雕等手艺。行业的更换,使他练就了过硬的雕刻技艺,更积淀了深厚的艺术造诣。20世纪80年代,他在一个古玩商店里看到,一只竹雕笔筒被人以很高的价钱买走,这在他的心里泛起了涟漪,便买了一个竹根,雕起了笔筒,逐渐醉心于这门技艺。自此,他和竹根雕结下了几十年的不解之缘。

虽说雕刻艺术有共通之处,但是初次接触到竹根雕,还有不少技术上的难关。当时,凭借着对雕刻技艺的执着,王清梅将自己关在工作室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钻研、创作,这一关就是三个年头。三年磨一剑,他以仙游传统圆雕技艺为主,融合精微透雕,结合镂空雕、平雕、浮雕等多种技艺,在传统的手法上独辟蹊径、开拓创新,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竹根雕艺术风格。

数载光阴打磨,精品百里挑一。“每一件竹根雕作品,都是不可复制、可遇不可求的工艺品。”交谈中,王清梅坦言,山上常见的竹根要成为真正的作品,往往要经过几年时光的打磨。首先是在取材上的讲究。由于竹制品易腐、易被虫蛀,为获得干燥、无虫卵的竹根材料,必须在冬季严寒时节上山采竹,山地背阴之竹为佳。材料处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竹子截锯后,要经过高压冲洗,高温蒸煮,加老碱或石灰帮助去糖脱脂,之后是暴晒两个月,阴干两三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淘汰,去除掉开裂、虫蛀的材料,剩下表面光亮的材质才可以用于雕刻制作。王清梅说,竹根雕作品与一般木雕作品不同,毛竹根内部一般是空心的,空间限制了创作者的发挥。这就需要创作者因材施艺,追求自然,也就是“七分天成,三分雕刻”。当创作者拿到一块根材,首先要根据其天然的形状特征展开想象和联想,加上主观设计,才能动刀。所以,浑然天成、适合雕刻的根材是可遇不可求的。创作过程更是分为打柸、细柸、修光、开面、打磨、抛光、保养等诸多繁琐的步骤。追求完美的王清梅在创作精益求精,对作品要求极为苛刻,雕刻过程中有一丝一毫的失误,哪怕是一根头发丝断了,他都会把整件半成品直接抛弃。“一百个根材中,能出的作品也就十件左右,自己能满意的更是百里挑一。”王清梅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根雕塑作品——大胡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根雕塑作品——渔翁

王清梅的竹根雕作品有着鲜明的闽派工艺特色。从工艺上,他精致的雕刻风格与福建传统雕刻纹饰繁复、雕刻细致的风格一脉相承,能从精微处见精神。同时又在造型上加入了不少当代雕塑造型手法,令人耳目一新。从题材上看,他擅长的题材多为佛、道等宗教题材,他创作的戏曲人物,也与福建浓厚的宗教文化、戏曲文化氛围息息相通。

早年从事木雕、石雕佛像创作的工作经历让王清梅对人物造型与比例有着精准地把握,也培养了他刻画细节的能力。如他的作品《路见不平》,表现的是梁山好汉鲁智深为解救林冲,大闹野猪林的那一幕。鲁智深高举禅杖,张口大喝,须发贲张,怒目圆睁,仿佛就要冲到观众的面前来。王清梅用细致的写实手法去表现这些充满力量感的须发,精致细腻的手法与作品在视觉上的张力达到了一种矛盾的和谐。再如《韦陀菩萨》,展现了韦陀菩萨作为护法天神的端庄与威严。这件作品整体造型雄健,力量内凝,韦陀身穿铠甲,面相庄严,不怒自威。特别是细致刻画的铠甲,一丝不苟,既是高超技艺的展示,又表现了韦陀身份的华贵。

王清梅的竹雕人物在表情刻划上也生动传神,一块块竹根通过他的巧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他的《单刀赴会》,无论是关公的衣襟纹理、战袍、胡须还是青龙偃月大刀,都刻画得纤毫毕现。生动刻画了关公英勇神武、忠肝义胆的形象。对戏曲服饰上繁缛装饰的精致刻画,是闽派雕刻的传统。这一方面展现的是竹雕中工艺技巧的美,一方面也保证了观者从“人物表情——动作——道具——服饰”的观赏过程中,能持续体会到观察与发现的乐趣。

作为传统手艺人,王清梅沉默寡言,不善交际,把精力都用于艺术创作上。由于他常年在家中“闭门造车”,导致他的作品往往都以几百元的价格被人低价收走。后来,他的儿子王益宾建议,可以去外地参加展会,让作品走出去,打响仙游竹根雕名气。

通过一番努力,2010年,王清梅父子带着作品参加了杭州的一个工艺大师展。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作品一经面世,就迎来了观者的啧啧赞叹,有一名客商更是以3万元的高价收购了他的作品《刘关张》。意外之喜,让王清梅信心倍增。从此,他经常参加国内各大工艺品展会,渐渐地也在业内打响了名气。

从2010年至今的十几年间,他在全国性专业展览与竞赛中获得金奖、银奖累计达30余次,成为竹雕行业内公认的获奖专业户,作品也得到了海内外竹雕收藏家们的广泛认可。

如今的王清梅早已功成名就,衣食无忧,但他依然保持了作为竹雕艺人的朴素。他的作品中承载了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他用工艺上的“精”、立意上的“奇”,风格上的“强”,在当代的竹雕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也为中国的竹根雕艺术续写着新的篇章。

王清梅说,近些年,许多雕技师都转向从事热门行业,当起了大老板。竹根雕艺术虽然耗工费时,淘汰率高、技术含量高,但王清梅一直坚守这门手艺。他说:“传统的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我不想当企业家,只想做好一名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