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翔山海铸忠诚
——追记四川省军区
原转业干部工作办公室主任母海鹰
李娅妮 江雨丹 川观新闻记者 蒋京洲
仲夏7月,又到了转业安置工作最忙碌的时候。从军营走向社会——转业,如同一名军人的第二次“入伍”,有迷茫困惑,也有“水土不服”。每年这时,无论是母海鹰办公室的座机,还是她私人的手机,几乎从早到晚响个不停。
转业军人们喜欢她。她像大姐一样,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一个疑惑和迷茫,鼓励他们到合适的岗位继续发光发热。
转业军人们信任她——她像战士一样,为了维护他们的合理诉求站出来据理力争,对那些歪风邪气勇敢说“不”。
转业军人们尊重她——她像朋友一样,不问出身、不论军衔,平等而郑重地对待每一位转业军人。
但今年夏天,母海鹰的办公室静悄悄的。那位“正直做人、清白做事”的母主任不在了;那位“心系官兵、甘苦与共”的母大姐永远地离开了——2024年1月27日,四川省军区原转业干部工作办公室主任母海鹰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3岁。
有人说她“严格”,有人说她“另类”。从军三十年,母海鹰始终严于律己,恪守作为一个党员和军人的优良品格,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200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连续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
她正如“海鹰”这个名字一样,勇敢刚毅,无惧风雨,在平凡岗位上尽显“搏击长空”之志,在服务军队中体现“尖兵本色” ,在热血韶华中书写对党忠诚。
群山回响
投身军旅,她从繁华都市来到偏僻山间
母海鹰走后,丈夫向军时常翻起家中的旧物。一本泛黄的旧相册,记录着30多年来两人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
照片里,一个女孩笑得灿烂。几分稚气尚未从她脸上褪去,从繁华都市来到偏僻山间,她已下定决心投身军旅,报效国家。
峭壁高耸,江水流淌,几幢筒子楼在群山环绕间真可谓“与世隔绝”。
“我们单位在大山深处,你愿不愿意来?”1993年,军队以人才引进方式从地方大学征集大学生入伍,原国防科工委某基地干事石卫东代表基地向母海鹰发出邀请。
“服从组织分配,积极为党工作!”她没有丝毫犹豫。母海鹰的第一份工作,就在这个大山深处的原国防科工委某基地。面对艰苦的环境,她像一只羽翼初丰的雏鹰,迎着美丽而未知的人生展开翅膀。
雏鹰初鸣,群山回响。母海鹰上手工作很快,她的稿件总是能准确把握党中央的精神和政策。这引起石卫东的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
向军很清楚母海鹰背后的付出: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吃完饭,别人散步休息的时候,她回办公室加班学习;外出购物,她买完必需品就回来,从不多逛。
石卫东还发现,母海鹰有一个“小本本”,平时看书读报、各种会议精神、讲话材料都记在上面。这个习惯跟随了母海鹰一生。
“优秀”是对这份付出的回报。母海鹰借调到外单位,人刚回来表扬信就到了。采访、写稿、拍摄、播音……面对繁杂的工作,母海鹰总能游刃有余。
“她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大家这样评价。
一线冲锋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和宣传处的同志”
1994年,母海鹰与向军结婚。没有结婚照、没有酒席,只是简单地给父母通报了一声。向军总是想,以后有机会了两人补拍一张。如今大半辈子过去,想法变成了遗憾,遗憾变成了亏欠。
因表现优异,母海鹰从基层到师部,又从师部被推荐到省军区。
“你们单位真是个培养人才的好地方。”师部领导打趣道。
“确实,我们都舍不得她走。”石卫东只能苦笑。
2002年10月,母海鹰调任至四川省军区原政治部工作。雏鹰初长成,带着更高的志向,飞出群山。这,是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又意味着更大的风浪和挑战。
母海鹰旧照
“你不到现场去,不到第一线去,怎么能写好稿子?搞新闻宣传的同志,坐在办公室里永远找不到好的选题!”担任政治部宣传保卫处处长后,母海鹰提出要求。
她也是自己带头做到。“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军区宣保处多位同志的手机立刻响了起来,都是母海鹰打来的。
“马上出发!”
熟识母海鹰的人都知道,她有一个“应急背包”。里面放着工作用的器材和一些生活物资,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能立刻出发整备。
震后10分钟,小组集结。35分钟,车辆载着报道小组驶上高速公路,直赴震中一线。
再见母海鹰,已经是在震中龙门镇附近。她正带着小队步行寻找大部队汇合。
战友一时没认出她来。在满目疮痍中,一个瘦小的人影带着满身风尘,从远山中走来。一脚黄泥拖慢了她前行的速度,好像每一步都会与这土地融为一体。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和宣传处的同志。”这是母海鹰一直以来的要求和坚持。但旁人想象不到的是,一个女同志在救灾一线会遇到多少困难。母海鹰往往故意少吃饭、少喝水,只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不给同志们添麻烦。
从“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到“4·14”玉树地震跨省救援,从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到扑救甘孜森林火灾,危险和困难面前,母海鹰始终如战士般冲锋在前,把她的笔触和镜头对准一线官兵。
在一篇通讯中,她生动而动情地描述了在汶川抗震救灾中立下战功的黑水县民兵:“虽然咱不是现役军人,但也是唱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之歌》来到灾区的,服务人民咱有的是干劲!”
铁骨柔情
对待转业军人,她有种“偏爱”与“博爱”
“我们要把工作做细点,多替他们考虑点,不能让奉献的人流血又流泪。”
任转业干部工作办公室主任后,母海鹰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把转业军人放在心里。
一名从西藏转业回来的边防军人来办公室了解政策。面对军衔比自己高得多的母海鹰,这位军人站得笔挺,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到我这儿来就是回家了,不用这么拘谨。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母海鹰向他回礼,亲切地说。
母海鹰(右二)旧照
春风化雨尽显柔情似水。对偏远艰苦地区回来的转业军人,母海鹰表现出一种“偏爱”,总是为他们的事情多跑路、想办法。但对于所有的转业军人,母海鹰有一种“博爱”,总是“来者不拒”地接听他们的电话,指点迷津,答疑解惑。
这事儿弄得向军有点意见。“晚上和周末在家,也接电话。少则二三十分钟、多则三四十分钟,弄得看电视或者睡觉都不得安宁。我有时候真的佩服她,哪儿来这么大的耐心。”
旁人想不到的是,一向待人温和的母海鹰,竟也在和地方单位沟通时面红耳赤地争执过。“这份档案上记载的是我们转业军人的半辈子。你们不能因为有一点点瑕疵,就否定他这么多年的履历乃至他这个人!”
勇扛责任炼就铮铮铁骨。在转业干部工作办公室的这些年里,不乏有人提着礼品上门,或者以“联络感情”名义请客吃饭,实则是请求疏通关系、走个后门。对这类想在政策和规则外“开后门”的歪风邪气,她一贯坚决抵制。
这是属于她的坚持。正如一只羽翼丰满的苍鹰,无比珍惜自己的羽毛。因为母海鹰清楚,手中的权力从何而来、为谁而用。
坚韧正直
把100元当200元花,她的“恪守”近乎“严苛”
“能走到这一步,她没有一点请客送礼、阿谀奉承这些不正之风。可以说,完全是靠的自己的真才实干、踏实肯干。”资阳军分区李轶说道。
李轶曾拿着熬了一宿才写好的材料给母海鹰。当看到母海鹰在上面从圈圈画画变成了整段整段地划横线时,李轶心中的委屈爆发了。“她对工作的要求很高。我当时接受不了。”
这种高要求,在母海鹰对待公款公物的态度上体现更甚。
每次办公室采购东西,母海鹰总是要“货比三家”,一定要找到最便宜好用的才肯签字。有人劝她不必这么麻烦,她却说:“我们花的是公家的钱,不能浪费一点。”
“她真的是恨不得把100块当200块来用。”成都第十一离职干部休养所赵亮感叹。
母海鹰旧照
在外人看来,母海鹰的“恪守”已近“严苛”。她不讲求吃穿,不讲究排场,基本不参加交际应酬,对待家人也是公私分明。有人说她不近人情、不懂变通。但这么多年,她依然“固执”地不做改变。
“很多事情当时看不透,想不明白,但时间终究证明她是对的。”李轶说,她教会我一个非常宝贵的道理,那就是人不应该因为身份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做人的标准。不要随波逐流,永远正直做人、清白做事。
李轶在投身凉山脱贫攻坚的无数个日夜里,每每撑不下去时,他总是想起与母海鹰相处时的那些委屈和不解。“那么多苦都吃了,那么多委屈都受了,现在这点算啥!”
他明白。在母海鹰那些所谓“不近人情、不懂变通”背后,是一个党员、一个军人面对不正之风的勇敢斗争、面对初心使命的不懈坚守。
遗憾辞世
自驾游、学厨艺,她还有许多未完成的事
2023年3月,母海鹰正式从省军区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前,她把自己的办公室仔仔细细地收拾了一遍,打扫得干干净净。正如鹰用美妙的身姿鏖战天际后,不留下一丝痕迹,不带走一片云彩。
关于退休,母海鹰有过很多规划。她告诉同事杨洋:“要好好享受退休生活。”
杨洋有些讶异。这或许是这么多年来,母海鹰的“字典”里第一次出现“享受”这个词。
她想学会开车。考一个一直没时间去学的驾照,出去自驾游,到祖国的名山大川看看美好风光,找战友们叙叙往日情谊。
她想学会打扮。这么多年来,母海鹰一直没有怎么打扮过自己。戎装之外,她仅有几套深色的常服挂在家里,化妆品之类的更是毫无涉猎,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她想学会做饭。向军笑过,“母海鹰什么都好,就是做饭难吃。所以家里平时都是我做饭。”母海鹰不服气,开始认真钻研厨艺。她又拿出了“小本本”,把一道道菜的原料、调味和步骤都仔细地抄写下来。
她还有很多很多想要去做的事情,但这一切都在2023年的9月戛然而止。“那时候她已经痛得站不起身了。我都不知道她之前是怎么忍住的。”向军说。
诊断出癌症,癌细胞发生转移,病情进展非常快。杨洋一点点看着母海鹰日渐消瘦,看着她白发丛生。
从未住过这么长时间的院,母海鹰并非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严重。但她仍以残破的“羽毛”,向着命运发出不屈的抗争。
母海鹰依旧乐观。“过十几天就出院了。”“给组织添麻烦了,我无以为报。等病好了,我要回报组织。”“等我出院了,几个战友再相聚”……
最后,病痛折磨得她连话都说不出了。父母从蓬安老家赶来,父亲母道兴在病床前抚摸她的头发,亲吻着她的额头。母海鹰眼含热泪,万般不舍。那一刻,又像一只雏鹰飞回到故巢。
1月27日,母海鹰陷入昏迷。
她再也没有醒来。
有人说,母海鹰的工作看似平凡,但她这一生都在斗争:和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斗争、和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作斗争、和折磨自己的残忍病痛斗争……
千磨万击,她从未面露惧色;走过平凡,她更显雄鹰之志。
在冥冥之中,或许一个人的命运就已经被写好。
53年前,一个女婴在四川省蓬安县呱呱坠地。母道兴想起了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改动一字,取名“海鹰”。
“这个名字,是我们希望她能展翅翱翔,勇敢向上。特别是这个‘鹰’字,希望她能勇于斗争、顽强不屈,成为一个有血性的女儿。”
“海鹰”做到了,因为她就像那海燕一样,在苍茫的大海上,努力飞翔,从未远去……
来源:川观新闻
作者:李娅妮 江雨丹 川观新闻记者 蒋京洲
供图:四川省军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