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巧不成书,淮海战役的四个巧合,让胜负的天平向解放军倾斜。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是哪一次?相信大家都能想到正确答案——淮海战役。整个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被歼灭807万,仅仅这一次战役就损失了55万。经过淮海战役,长江以北再无大战,解放战争大局底定,就剩下追亡逐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军队为何失败?我们从淮海战役的四大巧合中可以初见端倪。

淮海战役发生的时间在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间,鲜为人知的是,早在9月底,双方都不约而同进行了淮海战役的筹划,这是淮海战役第一个巧合。

1948年9月24日,华野代司令代政委粟裕首次向中央军委提出了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同一天,国民党国防部长何应钦,以蒋介石的名义向徐州“剿总”和华中“剿总”下达了《对当前作战之指导指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是淮海战役还是徐蚌战役,说明国共双方都早已意识到徐州为中心的华东战场到了最后大决战的时刻了。不同的是,中共中央军委和华野司令部不谋而合,战略战术上步调一致,原定的作战方针不断充实完善和补充修订,而国军却始终举棋不定,在庙算上先输了一局。

对徐州这个军事重镇,国军一开始要加强工事拒险死守,后来又想要放弃。对兵力部署,国军一会要求坚守铁路交通线,一会又要转进蚌埠,守江必守淮。不仅徐州剿总的刘峙和国防部顾祝同这两个哼哈二将互相争吵,就连下面的兵团司令邱清泉和黄百韬也互相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海战役前夕,双方同时确定最高指挥权,而且都出现了“让贤”的故事。

10月31日,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在电报中央军委:“此战规模巨大,请由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得到中央军委同意。10月30日国民党的国防部确定由白崇禧指挥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司令部,第二天白崇禧忽然变卦,蒋介石只好任命了资历高但能力不强名声不好的刘峙

粟裕将军在淮海战前的“让贤”,其实是请刘邓大军配合华野歼敌的委婉说法。淮海战役解放军60万兵力中,华野有45万,是中野的3倍,歼敌数量,自身损耗方面都是华野三倍。所以,粟裕将军其实是通过让贤,获得了中野的全力配合,避免了豫东战役阻击不利功亏一篑的尴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观国军,所谓让贤其实是添堵。白崇禧不愿意指挥徐州剿总的原因说得很明确,下面邱清泉不听指挥,上面李宗仁打算当总统。换上刘峙大家都不服,还要选个副总来,一开始选宋希濂,白崇禧找宋谈话,宋希濂回绝了,最后只好把东北战场的杜聿明调过来。

同样是选将,解放军是主动让贤,不计名利,而国军则是勾心斗角内讧不断。选将方面,国民党又输了一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海战役的作战命令,双方几乎同时下达。

11月4日,华野下达了《淮海战役攻击命令》,第二天各部就进入了攻击出发位置。11月4日,国民党的参谋总长顾祝同在徐州开会,要求徐州外围各部向徐州集结,然后南下转进淮河,第二天各兵团司令个军长开始下达转进命令。

同时下达的命令,执行情况却完全不同。11月6日,解放军如猛虎下山般冲进了淮海战场,国军各部也开始向徐州集结。吊轨的是,黄百韬的5个军(包含等了2天的44军)到达运河西岸,运河东岸的李弥却放弃阵地跑徐州了,至于第三绥靖区冯治安所部,因为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全体起义了。这样撤军,等于是把友军往虎口里送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80万对战60万反而被歼灭55万,淮海战役这场大败仗,输的真不冤,从上到下,从嫡系到杂牌,国军自己先乱作一团了,面对强敌,自然没有抵抗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