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9日,“山西王”阎锡山带着几名贴身侍卫和几十箱黄金,在四川成都乘坐飞机悄悄逃往台湾。自此,阎锡山开始了在台湾的最后10年,也是他远离政坛的10年,期间他闭门谢客著书。

阎锡山刚到台湾时,他的身份是“行政院长”。当时蒋介石早已下野,李宗仁则逃往美国。按规定,国民党的“总统”和“副总统”在缺位时应由“行政院长”代理“总统”行使职权。换句话来说,阎锡山在名义上是当时国民党权力的最高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阎锡山

事实上,阎锡山一到台湾就开始公开发表演讲,痛斥国民党内部贪污腐败严重、渎职无能、内斗严重等。蒋介石听了阎锡山的演讲后,愤怒不已,他决定重新执掌大权。

1950年元旦刚过,蒋介石是开始逼着阎锡山辞职,阎锡山只能遵照执行。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复行视事”,重新执掌大权。当天,阎锡山主动请辞“行政院长”一职,蒋介石没有挽留。从此,阎锡山带着黄金远离政治,他从台湾政坛“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湾阎锡山故居

1950年8月,阎锡山为了避免有人打扰,他搬到台北郊区阳明山脉的菁山生活。这里条件艰苦无比,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过着没水没电,靠煤油照明、砍柴烧火、山泉饮用的生活,还要时常要面对台风、大雨、闷热和潮湿的气候。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平时进城,要步行30分钟,才能到达公路。”

阎锡山当时买了一块农场,他亲自带领侍卫修建一座茅草房,还开垦了几块菜地。侍卫们认为菁山的条件太简陋了,纷纷劝说他换一个地方,阎锡山拒绝了。阎锡山在日记中写道:

“这片土地是一个荒芜的茶园,杂草丛生,道路崎岖不平,没有电灯和电话,喝山泉水,距山仔后公路步行三十分钟,盖茅屋,人以‘菁山草芦’名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湾阎锡山故居

大约住了半年后,因台湾多台风,茅草屋经常遭到破坏,阎锡山又请人改建成砖石结构的房屋。阎锡山因思念山西老家窑洞的生活,他便创造性地将新房屋仿照窑洞风格来修建。在正式修建前,阎锡山专门询问了当地的老农。

阎锡山问:“这里为何没有窑洞呢?”老农回答说:“这里因为土地潮湿,很不适合挖窑洞。加上窑洞空气不流通,再说台湾经常发生地震,恐怕窑洞受不了震动。”阎锡山回去后对侍卫表示:

“窑洞的这三个缺点,都有办法解决。在窑洞四周糊上水泥,就可以防止潮湿。在窑洞前后各开一扇窗户,就可以解决空气流通的问题。至于地震,窑洞与楼房一样,楼房设计能防震,窑洞设计得好,也一样能防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阎锡山

就这样,阎锡山在窑洞风格的房屋里度过了余生,他极少出门,生活非常规律。阎锡山每天7点起床,晚上10点入睡,白天主要工作就是潜心研究学问并著书,偶尔接待客人。据阎锡山侍卫回忆:“晚年的老阎话不多,除了写书,生活细节不甚注意。三餐更是以咸菜馒头为主,偶尔加个鸡蛋。”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在台北病逝,终年78岁。阎锡山对于自己的后事早已做了安排,他要求丧事一切从简。但是,蒋介石决定给阎锡山举行盛大葬礼,他指示成立以何应钦为首的治丧委员会,并亲自到场吊唁。我们从当年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出,蒋介石向阎锡山遗像三鞠躬,还赠送“怆怀耋勋”匾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

对于自己的墓地,阎锡山生前也做出安排,葬在距离故居几百米的山坡上。由于蒋介石的安排,阎锡山的墓地颇为豪华。阎锡山晚年很清楚自己无法叶落归根,所以他要求墓碑朝向大陆山西老家。

在圆形的坟冢前,是一座高大的墓碑,上面刻着“阎伯川先生之墓”。值得一提的是,阎锡山葬礼结束后,除了跟随他多年的侍卫张日明自愿留下来扫墓和照看故居外,其余人员都下山自谋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湾阎锡山墓地

如今的张日明老人年过九旬,他的子女主动承担起父亲的工作,几乎每天都会去山上打扫阎锡山的故居和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