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季节的轮回中,每一个节气都承载着自然的密码与文化的积淀,而处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更是夏末秋初交替之际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在8月22日就要迎来处暑节气了,而且老辈人说今年的处暑不一般,细问原因才知道,今年的处暑是在出伏之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过去民间有一种说法“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即认为处暑节气来的太早,尤其是在出伏之前了,往往这样的年份收成不太好,所以认为是灾年。不过这也是过去老辈人的经验总结,不一定就有科学依据的。

那今年的处暑节气就到了,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节气后还会热吗?要热多久呢?老祖宗的农谚也有说法,我们一起来提前了解下吧!

处暑是啥意思?暑去凉来的象征

“处暑”二字,蕴含了丰富的自然哲理与文化意涵。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处暑的解释简洁而深刻:“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处暑是在农历的七月中旬,而“处”,就是终止、终点的意思,“暑”就是暑热、酷热的意思。因此处暑就是说暑气至此而止就要结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的这话不仅揭示了处暑作为气温变化转折点的身份,更传达了一种对炎热夏日即将结束的期待与欣喜。

然而,在实际的气候变化中,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虽然处暑节气到来了以后,但是也不一定马上就凉快了。

古人还将处暑分为三候,每一候都生动描绘了此时节的自然景象与生命活动。“一候鹰乃祭鸟”,说的是在处暑节气后,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食物,这是自然界中强者生存法则的体现;

“二候天地始肃”,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草木渐黄,一片肃杀之气,预示着季节的更替与生命的轮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候禾乃登”,指的是处暑的后期,稻谷等农作物逐渐成熟,金黄色的田野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是大自然对人类辛勤劳作的最好回馈。

处暑后还热吗?农谚有预兆

关于处暑节气后还热不热,其实老祖宗也是早就有了预兆,在每家就流传着“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的说法,

这句农谚生动地描绘了处暑时节天气的复杂性。虽然名义上已是“出暑”,但并不意味着暑热立刻消失殆尽。在大多数的年份,处暑后还可能出现短暂的“秋老虎”天气,让人感受到夏日的余威。

另外还有一句农谚就是“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这句农谚就指出了处暑节气后的天气有一个特点,也是秋老虎期间的气候特点。

即在处暑之后,虽然气温还是比较高的,可并不是整天都是很热的,一般也就是在中午的时候比较热,而气温的总体趋势是逐渐下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因为在处暑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太阳辐射的减弱以及副热带高压的南退,共同作用下使得空气中的热力逐渐减弱,处暑成为了酷热难熬天气的一个分水岭。

简而言之,相比于处暑之前,尤其是在出伏之后,天气虽然热,不会整日整夜的热了,也就是在中午热一阵子,早晚是逐渐变得凉快了。

值得一提的是,处暑不仅是气候变化的转折点,更是农事活动的重要时期。此时,正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关键阶段。

老话说“处暑和田连夜变”,形象地描绘了庄稼在处暑时节迅速生长成熟的景象。由于夜寒昼暖的气候特点,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在晚上得到充分的储存与转化,促进了作物的快速成熟。

因此,老祖宗根据经验就总结了“处暑三日无肯谷”、“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等农谚,不仅是对处暑时节农作物生长情况的生动描述,更是对农民辛勤劳动与丰收喜悦的赞美。

处暑,作为夏末秋初的交界点,它不仅是气温变化的转折点,更是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的体现。

在处暑的时节里我们既能感受到夏日的余温,又能隐约嗅到秋天的气息。它让我们在忙碌与收获中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与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