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人皆相轻,何处文坛不起风?"近些年,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振兴国学的热潮,孔孟老庄"活跃"于各大讲座中,唐诗宋词在街头巷尾被孩童们吟诵,央视的《百家讲坛》也品读了许多国粹名篇。在《百家讲坛》邀请前来讲学的文化名人中,当属于丹和易中天最为红极一时。

然而反观当下,于丹一介文化圣母遭学校免职,跌落神坛;易中天被批浑身铜臭味,却声名仍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于丹跟易中天的区别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国学教母"到"文化骗子"

2006年国庆黄金假期,一档央视播出的节目引得万人空巷,也使得于丹一炮而红。在《百家讲坛》放送的"于丹《论语》心得"专题讲座,连播七天,好评如潮,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反响。接下来的春节档,她又相继在央视开讲"《庄子》心得"与"《论语》感悟",一举成为了高高在上的"国学教母"。

丰厚的文学底蕴,令于丹讲起课来妙语连珠;那股气定神闲、娓娓道来的文人风范,也令无数观众为之折服。凭借古为今用的解说方法,因"《论语》心得"而家喻户晓的于丹,频频出没于报刊杂志,讲座邀约更是接连不断,受到追捧的热烈程度不亚于一线明星。

几年间,于丹游走于各大高校、电视台甚至海外会场举办讲座,赚的盆满钵满。不停出版书籍的她,也屡屡创下签售会纪录新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正如《吕氏春秋》所言:"物全必阙,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限,便会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不像同时期走红的易中天那样,至今仍声名远扬,居高临下的于丹马上就因露出马脚而跌下了神坛。

于丹最为致命的问题,就是她的讲解过于粗浅,所解读的内容常常流于表面,并无深刻内涵。台下听众们享受了一场"精神按摩",为于丹的华丽词藻而赞叹,却从未有机会真正领悟国学的精华所在。

有一次,于丹在北京大学举行昆曲讲座,不愿被蒙蔽的高材生们坐不住了,纷纷喝起了倒彩,叫喊着让她下台,于丹只得灰头土脸的草草退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专业水准备受质疑之外,于丹的为人也令大家鄙夷不屑。她出席活动时,必须要有豪车接送,将侃侃而谈的温良恭俭抛在脑后;受邀去国外参加学术交流时,她因待遇问题大发脾气,令工作人员们下不来台。

这样一个口口声声安贫乐道的"国学大师"形象,很快便轰然倒塌了,国人们对她的仰慕纷纷转变为批评抵制。

彼时风头无两的于丹,逐渐被世人知晓了真面目,一夕之间便风光不再。从一代"国学教母"沦落到背负"文化骗子"的骂名,跌落神坛的于丹只能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再无人邀请她传经布道。而至今仍然保持较高曝光率的易中天,跟于丹究竟有何不同?他为何可以在讨伐文人的浪潮中全身而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才实学的文化大师

因《易中天品三国》闻名遐迩的易中天,以风趣生动的白话让三国历史跃然于听众眼前。他在尽量还原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基础上,辅以合情合理的猜想,令品读三国在社会上风靡一时。

曾在武汉大学任教的他,是当时学校里最受欢迎的中文系老师,还因出色的口才和丰厚的学识而被冠以"四大名嘴"之一的称号。由此看来,易中天的文学素养远胜于于丹。

其次,他在观点的输送上,严谨的符合了史学研究方向。他不是单纯为了节目效果,而是在将历史研究透彻之后,进行深入探讨,再将自己的理解反哺于观众。

他甚至还编写了一套《易中天中华史》,敢在史记前冠以自己的名姓,这工作量之大、钻研之精深可见一斑。这与以粗浅论述去歪曲《论语》真谛的于丹截然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几何时,易中天也被骂道虚披历史外衣,实则一身铜臭。

因为他身上带着文人惯有的尖酸刻薄,曾在节目中噎得主持人哑口无言;出名后,他四处出席活动,留给学术研究的时间减少,也被人批评不务正业。但同为在《百家讲坛》爆红的学者,易中天的言行与于丹相较,可谓是高下立判,在文学专业上的造诣更是远超于她。

由简入繁易,由繁化简难。初入一个领域,往往只需要勤恳努力的钻研,但是在积累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后,想将自己的领悟简明扼要的传授给零基础的大众,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于丹做不到的事情,易中天做到了。他带领听众们穿越广袤的历史长河,一同去探寻迷雾背后的真相,值得世人称其为优秀的历史文化学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学热潮下的迷茫

国学热潮的掀起,使得于丹之流的"假文人"在社会上也取得了一席之地。但须知,文化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况且,品格的完善是与之相辅相成的,无德之人即使才华横溢,也会遗臭万年。"国学"这个词容不得宵小之辈亵渎,它不应作为敛财的途径,而应该成为社会风气的准绳。

于丹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将《论语》直白翻译、牵强附会,改编为一盆盆"心灵鸡汤"。观众甫一听闻,便会被扑面而来的华丽辞藻所迷惑,然而细细想来,于丹只是将深奥的国学讲解成"正确的废话"而已,并无一点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易中天曾一语道破真谛:"于丹就是把谋生排在第一位。"诚然,于丹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但她之所以不被世人所原谅,是因为卑劣的品质促使她追名逐利,而忘记了作为一名学者的初心,落得一个跌落神坛的凄惨结局。

一味的投机取巧换来的并不是功成名就,而是被世人唾弃,徒留骂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