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语君有不少法院网友,所见所闻,尤其是基层法院的法官等各类人员,除了少数不求上进的“躺平者”之外,他们这几年确实很累。不仅要面对当事人日益高涨法律知识提出的高质量司法需求,更要面对大数据智能化的各种结案考核指标和各级领导层层加码的考核竞争要求。

可是,大家发现了没有,社会上,包括律师界对法院的现状,对自己的案件是谁审查证据、谁审判决策、谁结果把关的,却知之甚少。某些律师天天大呼,怎么立案审查标准如此的五花八门难以琢磨,俨然不知道背后都是司法考核指挥棒在作祟。

造成的结果如同《女法官遇害的如潮评议,很多人根本不了解司法现况,司法公开已经刻不容缓》所说的,案件当事人根本不明白诉讼流程,不明白法官的裁判过程,不明白案件的裁判结果;社会各界也不了解法院内部的运作方式、司法资源现状。尽管法官已经加班加点疲于应付甚至是牺牲案件质量的结案,实则愈发的跟社会层面日益提高的法律知识、司法需求相脱节,不引发巨大的不理解乃至矛盾冲突才怪。

一直以来,讲好法院故事、传递司法声音,都是各级法院宣传工作强调的重点要求,为此甚至不惜花费巨资拍摄了不少影视作品,各级法院都设立了专门的宣传部门,却收效甚微。

如最新热播的《执行法官》,网络评价大家也都看到了,法律圈自媒体连评议的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笑而过。说白了,这些影视作品,根本不接地气,还停留在“我说什么你们就得信什么”的几十年前的认识阶段,不反映真实的司法现状,连剧中的矛盾冲突都缺乏常识性,更别说经得起推敲了。

如此的宣传水平用来拍影视剧,最多也就是没人关注少有传播力而已,可也被沿用到了突发事件的应对上,可就不仅不能平复质疑,反而会受人把柄、扩大负面影响了。

最近的河南女法官遭遇案件当事人报复杀害事件,造成如今质疑声一波又一波、负面评价如潮的局面,法院事发后宣传工作的落后水平,不可谓“功劳”不小。

事发后,网友都在震惊凶手为何如此暴戾,怀疑法官处理案件是否公正时,当地法院发布了一则“通报”,不仅介绍的案发经过,而且介绍了法官涉事的办案过程,而且解释了法官任职情况、办案数量、获得荣誉情况,其中还专门点出,“经上级法院组织......进行评查”的字样,以示遇害法官属于“依法办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的“通报”,不仅没有平息网友的质疑,反而引来了诸如,涉事法院作为司法机关,可以未经侦查机关办案就对案情进行定性,可以代表上级法院或独立调查组织认定法官审理案件是“依法办案”,可以用遇害法官此前工作表现来暗示办案没有问题等等质疑。

自己的法官遇害,所在单位第一反应肯定是同情和愤慨,面对如潮的质疑以及小道消息的满天飞,感情上也想来个一锤定音的定性和辩解。可尤其是这种时候,更要注意瓜田李下,需要顾及自己的司法机关和涉事法院双重地位,否则的话,越急于辩解反而越令人质疑。结果证明,也确实如此。

法院“通报”次日,一篇人民网记者撰写的“那个如春风一般的女法官走了”文章,被隆重推出,更是引来质疑如潮。有自媒体干脆评价,“那个如春风一般的女法官走了”到底是一篇缅怀烈士的文章,还是明褒实贬的文章”,“堪称史诗级公关灾难!”,让文章作者及文章的审核者,情何以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作者情感充沛,还是追求力度拉满,文章中“泣不成声”、“泪如雨下”、“泪流满面”、“眼泪就止不住”等频频出现,真的符合生活常识吗?

文章一面在说法官,“压力有多重,工作繁忙,还要独自照顾多病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却一面的在写“户外运动、手工、戏曲、动漫、历史、书法……她好像没有知识盲区,不管哪方面,或多或少都懂一点。”,给出的解释是“她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发展兴趣爱好,这是她调节身心压力的独特方式。”,这符合基本常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文章还写到,“一次机会,她听说保险协会要开个会议,参会的保险公司很多,就主动去参加,借机会跟各家保险公司充分沟通,答疑解惑。”,这不是让本是怀疑其处理案件偏向保险公司的网友找到了“理论根据”?

综上,无论是涉事法院的“通报”,还是之后的“如春风一般的女法官”文章,都透露出一股高高在上自说自话的宣讲意味,还处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电视广播单向输出信息的自我感动年代,俨然不顾读者的感受,压根没想到如何接地气、经得起推敲的问题,更不知道如今的网络环境,早就将推理和反证运用的炉火纯青。

如此的风格,是一日之功吗?非也!曾经的法院宣传,也曾有过两条腿走路的年代,一是官媒的宣传,二是法院人员自媒体的发展。虽然体制内的自媒体也时不时抱怨内部有些问题,却也起到了沟通法院跟社会的桥梁作用,尤其是同类人员遇害此类大事时,也是“同仇敌忾”,从各个角度表达愤慨,驳斥网上无稽质疑,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

奈何随着内部管控的越来越严格,法院内部的自媒体纷纷凋敝,甚至受到处理。宣传工作再次回归到了官宣人员的单一声音,不再看重宣传工作的影响力,也就关上了跟网友们互动沟通的大门。人才的匮乏、思维的僵化、闭门造车的写作、只唯上的管理体制......于是乎,本是一场法官遇害的受害者处境,不仅没有利用好仅有的解释机会,反而酿成了一出出官宣“翻车”现场,怪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