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和湖北,分居洞庭湖南北,在历史上联系非常紧密。

春秋战国时期,两湖同属于楚国,因此,谁是楚文化正宗?惟楚有才指的是湖北还是湖南?两省还有人在争论不休。

元朝的时候,蒙古人比较懒且没有什么政治经验,把偌大的中国简单地划分为十个行省,其中有一个湖广行省,包括了今天的湖北,湖南,贵州和广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湖广行省各州府)

湖南和湖北联系最紧密的时候,当属明朝。明朝有“两京十三省”的说法,其中两湖就属于同一个省:湖广布政司。湖广布政司治所在武昌,辖15府16州110县。

这种行政区域设置是由一定历史原因的。当时,湖南比较发达的地区就是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周边地区,长沙,岳阳,湘潭、衡阳、常德等地,湘西和湘南少数民族众多,发展较为落后。明初的统治者认为湖南还不具备单独设省的条件,而湖北则是一块“熟地”,湖南和湖北交界处地域特征区别又不明显,所以两湖设一个省,由治所在武昌的湖广布政司统一管理就行了。

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出现了,首先出现的是少数民族问题。

湖南紧挨着贵州。贵州在当时还是以世袭的少数民族为主,其中,播州(今黔北遵义一带)的杨氏已经在当地经营了700多年。万历年间,杨家的第二十九代土司,杨应龙起兵造反。朝廷立即派兵征伐,此为“万历三大征”之一。

杨应龙起兵造反,战火一度波及到了湘西一带,毕竟湘西也是少数民族居住区。这时候,再从武昌发出指令,调遣人马经长江,入洞庭,再沿沅江进兵就有些慢了。于是,万历28年,内阁学士沈一贯上奏,请求往湖南派一名主管全局的官员,“前敌指挥”统筹全局。万历同意了,于是湖南有了一个单独的省级长官——偏沅巡抚,负责湖南平叛。

偏沅巡抚,顾名思义就是负责沅江流域事物的巡抚。最开始的巡抚驻所是贵州的施秉县,很快就移到沅州(今天的芷江)。

设置偏沅巡抚是湖南湖北分治的开端,有几层意思。首先是沅江流域开始被朝廷重视,再就是湖南的发展已经具备独立成省的条件。

到了清朝,分拆湖广行省正式提上议程。湖南湖北为什么会分治,客观原因很多。

从地理上讲,湖北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而湖南湘资沅澧四水入洞庭,都是各成体系,长沙为中心,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更强。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讲,湖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慢慢起来了,人口也急剧增长,必须得分治了。

同时,当时清政府正在大力推进改土归流,湖南西部,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将不再是松散的羁縻管理了,必须得加强湖南的地方官府力量。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科考。湖广的学政在武昌,导致湖南的考生都必须到武昌参加乡试,舟车劳顿不说,过洞庭湖的时候还经常淹死举子。当时,湖南的书院比湖北还多,但录取的人数,湖北却比湖南多的多,如此一来,湖南的读书还人普遍不满,认为考官偏向湖北人。各种原因一交织,朝廷决定实行实行两湖“南北分闱”,湖南的考生直接到长沙参加乡试。

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分别设立了湖广左布政使、湖广右布政使。其中,左布政使驻武昌府,右布政使驻长沙府。同年,将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划归偏沅巡抚管辖,偏沅巡抚的驻地由沅州移移到了长沙。如此一来,湖南实际上已经独立成省了,就缺一个名分了。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驻长沙的湖广右布政使改称湖南布政使,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雍正皇帝将"偏沅巡抚"改为"湖南巡抚","偏沅"之官制自此废黜。至此,现行的湖南完全单独设省了。

围绕着两湖分治,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划分地界。

在划界这个事情上,湖南和湖北的官员起了争执。

第一种方案,亲湖北的官员提出,以澧水和洞庭湖为界,北面归湖北,南面归湖南。此方案遭到湖南官员和乡绅们的反对,理由是澧水本来就是汇入洞庭,理所当然澧水流域要划给湖南。这种膏腴之地,谁都想要。

第二种方案,亲湖南的官员提出,直接以长江为界。如此一来,湖北的面积大幅缩水,湖北人当然不干了。

最后,朝廷居中调停,制定以下方案,澧水和洞庭湖周边地区的平原,划入了湖南省,再往北就划给湖北。至此,两省的边界确定了下来。

以上,就是湖南湖北分家的来龙去脉。

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