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抢占东北,是一个经典的复杂决策的样本。

有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中央没有第一时间调聂荣臻晋察冀30多万大军抢占东北,而是舍近求远,从山东调六万主力过海进东北。

一、三次决策升级

从距离上讲,晋察冀最东边的冀热辽军区,和辽宁省本就是隔壁,岂不是更便捷?有人说从烟台跨海向大连运兵确实也很近。

这个说法其实经不起细琢磨,山东部队内部也需要调动,从鲁西南、鲁南向烟台运动也需要距离。从大连北上到达东北腹地的距离,比较起来不比晋察冀近。而且我军没有海军,只靠渔船过海,一旦遭遇美蒋海军拦截,将遭遇不测之灾。

我们观察和评价历史现象,往往容易陷入以结果倒推原因的误区。山东部队确实后来在东北开创大业,成就四野百万大军。但1945年9月时,谁能断定全军各大战略区哪家能在东北扎下根?

我们需要从头观察中央的决策。

这一观察过程,就是锻炼战略思维的过程。

调山东大军进东北是一个渐进式的决策,而非哪位领导人神机天纵、算无遗策、一掐就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9月抗战胜利之初,中央并没有马上调山东部队进东北,而是本能地选择就近调兵,以晋察冀的冀热辽边区、晋绥军区以及山东滨海军区等为优先,各军区部队中又以老东北军将领所率部队为优先。

比如晋绥吕正操所部、晋察冀张学思所部、山东滨海万毅所部。

本能,什么叫本能?最方便,最快速,最好用,不需要绕弯子,不需要理解认识,不需要沟通思想。甚至可以理解为傻瓜式决策、傻瓜式执行。

并非贬义,大到国家,中到集团,小到个体户甚至个人,最欢迎傻瓜式决策和执行,不用把精力浪费在事情本身之外,性价比最高嘛!当然前提是决策和执行都正确。

从中央到各军区都本能地认为,老东北军将领人情地头都熟,而且又懂我党的政策,就近去东北是第一选择。

从起意进军东北,到实际执行,这是第一次升级。这次升级欠缺深度思考和实践验证,有一厢情愿的情况,并不适应东北的真实情况。

张学思、吕正操、万毅虽是旧东北军将领,但东北经过日本人十几年摧残,东北军张氏军阀的影响力已经扫地无遗,靠这几位掌控局面分属难能,顶多有一些宣传意义。

初进东北的一批部队,唯有李运昌、曾克林所部率真正主力部队开拓了一定局面。

针对不足,有了第二次决策升级。

随着彭真等人到达东北,对东北局面了解不断深入,中央掌握情况更多了,于是在1945年9月中旬作出另一决定,在分批增调部队进东北的同时,抽调大批干部进东北。中央在9月15日致各大战略区领导机关(也就是各中央局)电报这样说:

“现在最需要的是派遣大批军事干部到东北。华北、华中应派遣100个团的干部迅速起身前去。从班长、副班长、排、连、营、团长及事务人员、政治工作人员配齐,不带武器,穿便衣作为劳工到满洲找东北局,再行发展和装备。”

“一百个团干部的分配,中央提议华中二十个团,山东三十个团,晋察冀二十五个团,晋冀鲁豫二十五个团。”

可见,第二次升级受到曾克林报告一定影响,对抢占东北的现实军事威胁看的并不是特别突出,相当大注意力放在组织建设上。

直到最后,才完成最后一次升级,即派山东军区主力进入东北。

依稀可以看出中央的决策脉络是,起初是接管、接收,故而没有立即派大军过去;过程中,认为现实条件大好,可跨过军事斗争一步到位,故派大批干部进行组织工作;直到最后,认清军事威胁,方才派主力部队过去,准备战争。

二、傅王对比

在这个脉络基础上再对比山东与华北才有意义,因为决策是连续的,形势也是连续的,不能脱开具体历史条件讲问题。

从之前决策变化中看得出来,中央并没有刻意抽调哪个军区的部队。理论上是各军区平均抽兵,以免造成个别军区力量突然塌陷。

后来形势所迫必须抽主力,就面临抉择,哪个军区能抽走,哪个不能。晋察冀和山东是地理上最近的,选谁呢?一个重要参考标准军事压力。

晋察冀、山东之压力大小,又主要看两区主持军事的国民党军将领。晋察冀对我威胁最大的是傅作义,山东则是王耀武。这两个人的对比是很有意思之事。

先说傅作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在北平设立行辕(又称行营),行辕理论上是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察哈尔、绥远、热河)的最高军政机构,行辕主任是桂系大佬李宗仁。蒋介石只借助他的威望笼络华北人心,实际上军事不让他做主。李宗仁下辖的十一、十二两个战区,对李宗仁的所谓训令只是例行公事,凡是要紧军务直接接受国防部之命令。李宗仁在其回忆录中形容他这个官,叫做“上不沾天、下不着地”。

十一战区司令孙连仲是西北军出身,但手下部队全是中央军,孙连仲又受下面的中央军系统军长制约。十二战区傅作义部三十五军、暂三军两支主力,其长期驻扎绥远独霸一方,傅作义为人作风朴实,与手下将领关系非常巩固。故李宗仁称,华北之兵可用者唯傅作义的两个军。

绥远系绝对力量虽较十一战区中央军弱一些,但傅作义善于用兵,也善与和中央军将领搞好关系,各方面都给他面子,故能在军事上持续扩张,利用晋察冀和晋绥的结合部,寻瑕抵隙,竟至于深入晋察冀解放区腹心之地,将绥远系力量扩张到平西地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