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非虚构文学?叙事文学可以分为两大类:虚构和非虚构。从广义上说,非虚构是相对于虚构而存在的文学族群。它古已有之,像西方的史诗文学,中国的史传文学、语录体散文等。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回忆录、日记等,都属于非虚构的范畴。狭义的非虚构文学,专指1960—1970年代在美国兴盛的 “非虚构小说”“新新闻报道”等文学类型。

《大学创意写作》

《大学创意写作》(第二版)

葛红兵 许道军 著

2024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介绍

本书是在“中文创意写作”正式纳入中文专业二级学科背景下推出的新形态教材,系统讲述了创意写作的学科视野、理论基础与教学教法,在此基础上按照“故事与小说”“戏剧小品与影视剧本”“非虚构文学与散文”“自由诗与歌词”“电子游戏剧本与剧本杀剧本”“微短剧剧本与短视频脚本”“广告文案与软文”七个部分,分门别类地阐述了不同文体写作的技巧与方法。书中配有大量案例与练习,适合课堂教学,也是写作爱好者的自学指南。

美国的非虚构文学

1966年 《冷血》在美国畅销后,作者杜鲁门·卡波特提出 “非虚构小说”一词。1959年美国堪萨斯州发生一起震惊全美的凶杀案,卡波特受《纽约客》杂志之托到堪萨斯撰写报道整个案件的纪实文章,他与助手哈珀在当地展开了细心调查,意图从当地人身上找出藏在这起凶杀案背后的故事。他们花了六年的时间调查这起案件:跟踪调查了被害者的亲友、邻居、雇员等人,同时,也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耐心而投入地与两位蹲在大牢里的凶犯长谈。

卡波特以独特的写作视角、全新的文学手法、厚重的社会良知,将一桩真实的灭门血案的调查结果写成《冷血》。卡波特曾交代:“本书所有资料,除去我的观察所得,均来自官方记录,以及本人对与案件直接相关人士的访谈结果。这些为数众多的采访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完成的。”

电影《冷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冷血》

《冷血》并不是一部报告文学或者其他类型的新闻作品,而是一个新出现的文学样式。作者用两条线索——犯罪方,受害者和警方——来交代了案件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细节都来源于作者的调查笔记。这部作品绝大部分笔墨在刻画两名凶手的 性格,分析他们的心理,寻找他们犯罪的原因。这部作品具备了新闻报道与法律陈词所缺少的复杂性、深入性,卡波特干脆称之为 “非虚构小说” 。后来,非虚构文学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类型。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非虚构文学盛行于1960—1970年代的美国,这个时期许多作家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产生怀疑,尝试将多种虚构小说的技巧引入新闻文体写作。这种写作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进入被报道者的内心,力图剥去那些所谓客观、真实的虚伪之面,诺曼· 梅勒、汤姆·沃尔夫、杜鲁门·卡波特等人是这种写作的代表作家。近年来,西方又出现了 “非虚构片”“传记电影” ,如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社交网络》,便是根据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真实经历改编的 “非虚构片” 。

诺曼·梅勒首版于1968年的《夜幕下的大军》和首版于1979年的《刽子手之歌》因为采用了这种杂糅的文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最终两次获得了普利策奖。评论家莫里斯·迪克斯坦在评价诺曼·梅勒的小说时说,他的这种写作模糊了历史和小说的界限,而梅勒也乐意承认自己是一个 “历史学家小说家” :“用历史方法不可能发现五角大楼前种种事件的奥秘——唯有小说家的本能才行。”因此他认为,在这个时候小说必须取代历史。

亚历克斯·哈利的《根》的副标题是 “一个美国家族的 历史” ,作品是根据他自己家族真实的历史事件而撰写的跨文体小说。巴巴拉·W.塔奇曼的《八月炮火》以文学的手法书写历史,创作出了美国文学界 “最好的历史作品” ,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打破 “禁止颁发历史类奖项给主题与美国无关的著作”这条限令,挖空心思找到名目,颁给塔奇曼 “非虚构类奖” 。理查德·普莱斯顿的《高危地带》是地地道道的报告文学,事件、人物都是真实的,书一出版就迅速跃居《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第一名,但它却被许多读者当作惊险小说来阅读。

中国的非虚构文学

当下中国勃兴的非虚构文学比较接近美国的 “非虚构小说”和 “新114大学创意写作(第二版)新闻报道” 。自《人民文学》于2010年开设 “非虚构”专栏以来,不少作家和学者投身非虚构文学写作,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梁鸿的《中国在梁庄》、贾平凹的《定西笔记》、萧相风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慕容雪村的 《中国,少了一味药》、李娟的 “羊道”系列 [ 包括 “羊道”三部曲(《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和《冬牧场》 ]、乔叶的《拆楼记》、王手的《温州小店生意经》、阿来的《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等。这些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并引起评论界的热烈讨论。

中国在梁庄》是国内第一部引起轰动的本土非虚构文学作品。2008年和2009年,梁鸿利用寒暑假,在梁庄踏踏实实住了将近五个月。“每天,我和村庄里的老人、中年人、少年一起吃饭说话聊天,对村里的姓氏成分、宗族关系、家族成员、房屋状态、个人去向、婚姻生育做类似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调查,我用脚步和目光丈量村庄的土地、树木、水塘与河流,寻找往日的伙伴、长辈与已经逝去的亲人。”

电影《我的阿勒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我的阿勒泰》

梁鸿走遍了故乡梁庄,通过实地采访、观察、感受、回顾,同时查找相关资料,给我们展示了她眼中和心中的中国乡村。《中国在梁庄》的内容,包含人物讲述实录,心理分析和作者的议论,乡村的历史,乡村的环境、教育、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现状,青年理想的实现与破灭,守在土地上的人的命运,乡村对政治的冷漠与乡村治理,乡村的道德之忧,以及乡村的出路,等等。无论是作者深入生活的程度,还是作品表现出的乡村问题的复杂性,或是所运用的叙事手法和描写手法,都是报告文学、普通纪实文学难以企及的。

非虚构文学的勃兴,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对文学创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天,如何处理创作与剧变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成为每个真正的作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需要较长时间沉淀的小说创作,在及时参与社会现实方面,其行动力确实不如非虚构写作。因而,忠实地记录现实的变化,建构一种扎根于田野调查和真切的个体生命体验之上的非虚构写作,在客观上成为众多作家的使命。

电影《我的阿勒泰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我的阿勒泰 》

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也好,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好,都是 “通过一种 ‘表述言词’ ,在人与世界之间建立一种 ‘关系’”,这是我们称其文本为 “非虚构文学”的原因。针对已有的非虚构文学文本,我们提炼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文体特征。

01

民间的立场与个人的身份

从写作动机来说,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动因经常是写作者内心的某种冲动,尤其是对某些事情的迫切关注,所以非虚构文学文本的主题往往并非预设的或者替某种立场代言。比如,贾平凹的定西之行是临时决定的,梁鸿的梁庄考察生发于个人对家乡的牵挂,郑小琼写作《女工记》则源于个体的打工经历,等等。

传统非虚构文学,比如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历史演义,以及新闻、报告文学等,在题材上对公共事件的记录、 整理以及征用,都属于宏大叙事、公共叙事;而非虚构文学创作者以民间的立场和个人的身份接触并处理这些传统材料,从民间与个人视角去表达对这些材料的感知、观点和态度,以及材料对个人的意义与价值, 视角与写作行为相对独立。

02

故事先行

虚构文学要讲故事,小说和戏剧以讲故事为己任,以虚构或现实的事件为原型,设置情节,讲述故事。非虚构文学也讲故事,只不过它以现实发生的事件为对象,或者说将传统新闻事件故事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虚构和非虚构是题材上的区分,而 “故事”或 “故事性”则是叙事 性阅读文本的共同特征。

03

作者的 “行动”与 “在场”

强调 “有我”

作为一种写实的文体, “非虚构以平实质朴的方式让我们分享在场的经验”。甚至,有的非虚构文学写作者为了进入调查对象内部,考察其自身的逻辑,连个人的 “先验观念”都想克服、抛开——尽管这只是一种努力,比如梁鸿对故乡 “梁庄”的体验,慕容雪村在传销团伙中的 “卧底” ,李娟对牧地 “赶场”的跟踪。

04

作者忠诚于 “真实”,

文本追求现场感,作品具有深度真实

非虚构文学写作追求的是一种 “个人化的真实”,即通过个人的深入考察,表现个人看到和体验到的真实。它不回避个人的感受,承认写作的主观化视角,与传统新闻报道力求客观、回避个人感情相比,非虚构文学写作坚守 “眼见”的真实、 “现场”的真实和个人化的真实。

05

文学技巧的征用

非虚构文学写作综合运用了小说、散文、诗歌、电影、新闻的创作手法,像独白、对话、戏剧性、典型化、细节描写、心理分析、联想、 想象、蒙太奇、分类、伏笔等,无一不可被它采纳。非虚构文学写作亦讲究文学性的策略,即也有诗性的一面,这一特性使它得以存在于文学范畴之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购创意写作指南书